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權威!2017年「齊魯最美教師」發布,有你老師沒?

2017年「齊魯最美教師」發布

9月6日下午,由省委宣傳部、省教育廳、山東教育電視台共同主辦的「齊魯最美教師」發布儀式舉行。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孫守剛,副省長季緗綺出席發布儀式。

視頻:發布儀式現場↓

10位「齊魯最美教師」名單棗莊市薛城區陶庄鎮東種庄國小教師孟凡芹、

濟南特殊教育中心教師禚基娥、

山東省濰坊商業學校講師毛曉青、

濟南市章丘區官莊街道田家柳國小教師賈翠珍、

膠州市第八中學教師劉乃志、

山東師範大學教授魏建、

臨沂第十實驗國小教師公茂雙、

齊魯工業大學教授崔波、

青島職業技術學院教授張薇、

山東省泰安第二中學教師曹炳友。

「齊魯最美教師」評選階段共計350多萬人次參加投票,形成了廣泛的社會影響。最終在688名候選人中評選出了「齊魯最美教師」10名和20名提名獎人選。

「齊魯最美人物」發布廳是山東省著力打造的典型宣傳品牌欄目,以省委宣傳部名義發布,設在山東廣播電視台融媒體資訊中心,是一檔典型宣傳欄目。欄目以「我們的價值觀我們的夢」為主題,發布來自山東省不同行業的先進典型人物,旨在通過宣揚「最美人物」的感人事迹,引導全省幹部群眾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自2015年2月11日首次發布以來,已陸續發布97位「齊魯最美人物」。

「齊魯最美教師」事迹呈現

孟凡芹

單腿跳躍在講台上的「生命舞者」

——記棗莊市薛城區陶庄鎮種庄國小教師孟凡芹

初見孟凡芹,很難將「堅強」二字與她聯繫在一起。難以想象的是面前這位架著雙拐的女子,每天是怎麼辛勞奔波在家校之間,用她那弱小的肩膀扛起既要照顧家人,又不誤工作的「重擔」。

這以後,隨著我們和孟老師接觸次數的增多,才知道令人難以想象的事情豈止這些?一個個鮮活生動故事的背後,向人們展示著一位普普通通的國小教師,用青春譜寫的一曲曲感人的奉獻者之歌。

永不放棄,是她人生的信條!

1987年,十二歲的孟凡芹與其他同齡人一樣,對未來的生活充滿無限嚮往。在她心目中,成為一名受人尊重的教師便是自己的理想。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充滿憧憬的孟凡芹做夢也沒有想到,一場災難正緩緩向她逼近。這年5月份的一天,她上山放羊不小摔斷了左腿。由於當時醫療條件較差,傷口不幸感染,導致左腿最終高位截肢。孟凡芹一下子躍入到「萬丈深淵」。

「但生性要強的她,並沒有因此消沉!」出院后不久,孟凡芹便架起拐杖重新回到了學校。從那時起,她不斷地讀《鋼鐵是怎樣練成的》,聽有關張海迪的故事,並從中汲取力量,不斷進取。

憑著自己的聰明和努力,甚至承擔著比常人更加艱難的一切。1996年,孟凡芹最終如願以償考上棗莊師專,並進入到心儀的英語系學習。兩年後,她順利畢業,但工作分配的結果,又給了她致命的一擊。

「當聽到因所謂的『體檢』不合格,被學校拒之千里之外時,我十分絕望,真是欲哭無淚。」孟凡芹說,自己的腿雖然殘疾了,但腦子是清醒的!況且還有手、眼睛和耳朵。

說到激動處,孟老師的眼角濕潤了。22年來,正是渴望成為一名英語教師的信念支撐著,她才對生活充滿希望和信心。

經過不斷地奔走和多方交涉,令人欣慰的是,孟凡芹終於走上了夢縈魂牽的三尺講台,開始自己的從教之旅。

就這樣,她靠著毅力、責任心和使命感,一站將近二十年,練就了單腿跳躍講課的硬本領。她用自信的眼神,從容的舉止、過硬的專業知識和寓教於樂的教學方式,征服了課堂上的每一位學生。

永不服輸,是她生命的支撐!

板書是教學工作的一項基本功。為了能寫出瀟洒自如的粉筆字,孟凡芹專門讓人做了一塊小黑板,常常一練就是一個多小時。有時,星期六、日也不閑著。時間長了,右手拇指和食指都磨出厚厚的繭子。

家人看在眼裡,疼在心上。每當婉言相勸時,總被她一句「教學沒有一手好字怎麼能行」回絕。

功夫不負有心人。兩個月以後,孟老師憑著驚人的毅力和頑強的拼勁,寫出了一手漂亮、流利的粉筆字。

為了書寫方便,講台上的孟凡芹乾脆丟掉拐杖,扶著黑板或講桌做單腿「跳躍」運動。可以想像,一節課45分鐘,全身的重量都壓在右腿上,她要忍受怎樣的折磨。但是,對她來說,這並不是一個難以逾越的障礙。

「剛開始的時候,我心跳加速,汗流滿面,腰酸背痛。實在堅持不住的時候,就扶著講桌進行調整。」孟凡芹說,為了能讓自己「活動自如」,她常常自言自語地給自己打氣:一定要挺住,堅持就是勝利。

鎮教育辦主任種道允介紹說,鎮上和學校領導對她也十分關心,曾不止一次地勸她坐著講課。可孟老師總是笑著說,「沒關係,我能堅持。作為教師,坐著講課好像缺點什麼似的。」

禍不單行。就在孟凡芹全身心地撲在工作時,一個意想不到的災難再一次降臨。2007年10月29日,她的愛人不幸遭遇車禍,前後共三次做植骨手術,卧床靜養達10個多月。

愛人吃喝拉撒都在床上,不到兩歲的女兒無人看管,年邁的老人需要照顧,教室里的學生也離不開自己…… 一連串的難題,加上從未有過的無助,一下子向孟凡芹湧來。

得知情況后,領導想安排她照顧家裡。然而,信念支撐著孟凡芹克服心靈的傷痛。經過激烈的思想鬥爭,她把女兒託付給年邁的母親,把愛人所需用具一一擺放在床頭。忍受悲痛,孟凡芹又穿梭在教室和辦公室,學校與家庭之間。

好心的同事們都說孟凡芹」傻」。 她卻告訴他們:「不能因為自己的家事而耽誤了學生們。」只有她自己知道,對學生的那種愛有多深,對工作的那種熱情有多高。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2015年的嚴冬,氣溫達到零下14攝氏度,滴水成冰,當家家戶戶都沉浸在歡樂的氣氛中時,上天再一次給孟老師開了一個大大的玩笑。孟老師的丈夫再次遭遇車禍,身體總共7處骨折!因失血過多,在重症監護室度過了漫長的6天,住院時間長達4個月之久,在這期間,孟老師再次深刻的體驗了人間的百般苦滋味。

生活不相信眼淚,有人就有希望,就是揣著這個想法,她們一家四口只能堅強,再堅強!為了加強鍛煉,讓丈夫儘快康復,孟凡芹每天都陪著丈夫,帶著孩子,拄著拐杖,到外面散步。左邊是拄拐的爸爸,右邊是拄拐的媽媽,女兒在中間,一個不協調的音符,卻奏響了一曲優美的歌聲。「媽媽,長大后我要給您買一輛舒服的輪椅」,當聽到這4歲孩子的話語時,孟老師哭了,卻又是幸福的,甜甜的!

超越自我,是她不斷地追求!

在一線教學的6000多個日日夜夜裡,她的雙拐踏遍了學校的每一寸土地,她的目光審遍了學生作業本上的一筆一劃。能和學生們在一起的日子裡,雖然清貧、辛苦,但卻是充實、滿足的。

2009年冬季的一個下雪天,氣溫已經達到零下12攝氏度。剛剛上完第4節課的孟老師拄著拐杖從三樓往下走,天寒地凍,還沒來得急明白怎麼回事,已滑倒在地,拐杖甩出去很遠,屁股重重地摔在了樓梯邊上,手也磕出了血,痛得半天沒能起來,那一刻所有的無助,所有的辛酸,所有的苦楚一股腦涌了上來,孟老師心裡百般滋味,眼淚止不住的流。

本應該在家養病的她,想到馬上就要期末衝刺了,想到教室里那一雙雙求知若渴的眼神,想到教學實踐中一個個需要創新研究的課題,她怎能臨陣脫逃!強烈的責任心再次將她推向了前行的路。

在種庄國小採訪時,當問到孩子們誰對他們最好時,一個個充滿稚氣的童音齊聲答道「孟老師。」看著孩子們發自純真內心對孟凡芹的尊敬,一股敬意也在記者心中油然而生。

孟凡芹把全部的心血和智慧都傾注到孩子們的身上,真誠地對待每一個學生。每當有英語課時,學生們總是一邊歡呼雀躍,一邊大聲喊著:Yeah!。課前,他們會主動進辦公室,幫孟老師拿上課資料、錄音機;課下,學生們願意找她說說悄悄話。這個時候,孟老師的心裡就有一種說不出的幸福感。

長期以來,孟老師總是超負荷地工作,一邊忙著學校的事,一邊勤學不輟,潛心鑽研教育學、心理學等教學理論,在實踐中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為了備好課,她不知熬過了多少個不眠之夜。炎熱的夏天,她常常手搖蒲扇批改作業;寒冷的冬天,她往往蜷縮在被窩裡寫教案。

為了跟上現代教育理念與教學方法,家境不富裕的她卻買上了電腦。憑著自己的毅力,她自學了打字、微機程序安裝等等,利用課餘時間學習課件製作,並積极參与教研博客,瀏覽大量先進教育理念與名師風采,現在還成了學校的骨幹教師。

孟凡芹不服輸的精神也影響著孩子們。「從孟老師對生活的態度,對工作的熱情中,我們找到了自信。」學生李艷說,身有不便的孟老師尚且如此,我們還有什麼做不到的呢?因此,原來很多不愛學習的學生,突然間變得更加自覺。

多年來,孟凡芹一直擔任英語教學,她教的學生平均成績一直在全鎮名列前茅,在當地先後被評為十佳師德標兵和學生最滿意的老師。

2011年入圍全國「尋找鄉村最美麗教師」前一百名,2012年被評為「感動薛城十大人物」、「薛城好人」、「感動棗莊教育十大新聞人物」、「棗莊好人」、「棗莊市師德標兵」;2013年入圍「山東好人榜」、被評為薛城區「感動學生十佳教師」等等。她的事迹先後在《教師報》、《棗莊日報》、《棗莊教育》等報刊雜誌報道過。2012年,兩次在山東教育台「世說新語」欄目播放長達半個小時的專訪。2014年,她再一次被薛城組織部重視,先後四次派薛城電視台的記者對其進行專訪,事迹材料在《棗莊電視台》、《薛城電視台》「黨建時空」播放,長達15分鐘,並循環播放。2015年6月被授予「山東省職工道德建設標兵」、「富民興魯勞動獎章」。同年12月被授予「棗莊市第四屆全市道德模範」稱號。2016年3月榮登好人榜。2016年5月最美薛城好青年、2016年度山東好人十大年度人物。

回首6000多個日日夜夜,剛屆不惑之年的孟凡芹更顯成熟,堅毅的目光折射出她的執著和剛強。她相信:只要努力,定能創造出如夏花之絢爛的人生!

禚基娥

用心做教育 用愛為人師

——記濟南特殊教育中心教師禚基娥

從事特殊教育事業,她知道自己註定要承受異樣的眼光,註定不能桃李滿天下,註定要付出比普通老師多得多的努力。但她從心裡愛這些殘疾孩子,把培養他們自強自立當成了自己的責任。當看到一個個殘疾學生圓了大學夢,能在社會上立足,她就感到無比幸福和滿足。她就是濟南特殊教育中心教師禚基娥。

捧著一顆心來

今年42歲的禚基娥,身材瘦瘦弱弱如一朵雛菊,目光赤誠而堅定,誰都想不到這小身板里到底蘊含著多大的能量。無論在教育進程中遇到什麼難題,她都能想辦法克服。

1999年9月1日,禚基娥第一次走上特殊教育中心的講台,就發生了一場「大事件」。由於面對聽障學生,禚基娥在上課時要打手語,可是,她打的手語學生看不懂,學生給她打的手語,她也看不懂。她滿肚子的話講不出來 ,只能靠板書;而學生是看得一臉茫然!

這是怎麼回事呢?在開學前的暑假中,禚基娥已經認認真真自學了兩本厚厚的《手語》,為什麼學生看不懂呢?原來,這些從全省各地招來的聽障學生用的是「土」手語,根本不懂老師所用的標準手語。

和學生交流不了怎麼辦?這可難不倒「初出茅廬」的禚基娥,她立刻做了一個決定——要義務「盯」學校6個班的晚自習。每天晚上,她把6個班的學生集中到一個大教室上晚自習。她就坐在學生中間,在和學生的親密相處中,她和學生互為老師,漸漸學會各種「土」手語,也教學生學會了標準手語。無論颳風下雨,無論生病發燒,禚基娥就這樣毫不間斷的「盯」了兩年晚自習。這種必須克服教育問題的「狠勁」和毅力,一直貫穿在她的教育生涯中。

濟南特殊教育中心的學生分為兩類:視障和聽障。禚基娥帶的是聽障學生,孩子們被禁錮在無聲世界里,即使經過語言訓練,部分學生的發音和語言表達能力與正常人比較還是有很大差距。這些殘疾孩子本質上淳樸善良,但個別學生身上還存在一定的性格扭曲和心理問題。

畢業於曲阜師範大學美術系的禚基娥,以前從未接觸過特殊教育行業,但她一接觸到這些殘疾孩子,就從內心深處心疼她們,她願意「捧著一顆心來」,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

多少次,孩子們給這位新來的小女老師「下馬威」,教室門把手上被塗上膠水,教室門頂上掉下掃帚,用老師看不懂的手語「罵」她,幾個男生自編自導「監守自盜」事件,逼老師破案……看似瘦弱的禚基娥內心無比堅強,她堅持用愛去融化堅冰,用心去溫暖孩子們。

工作初期,禚基娥住在學校集體宿舍,她就像「長」在學校里一樣,天天和學生在一起,都忘了學校一牆之外的繁華世界。2004年禚基娥懷孕生小孩時,擔任著11個班每周26節課的教學任務;家離學校來回3個小時,她騎著電瓶車來回奔波,卻從不遲到、早退,直到臨產才走下講台。 2014年9月,她被查出得了腎囊腫,需要儘快做切除手術。當時她所教的學生即將面臨聯考,專業教學任務重,可分擔的教師少。作為專業教師和班導,她懇求主治醫生將手術安排在十一假期。節后第一天她就返回學校上課,沒有耽誤高三學生一節課。師生們都心疼得說:「真沒見過這樣『傻』的老師!」既便這樣,每天面對至少4節連堂,有時甚至一天連著8節課,虛弱的禚基娥絲毫沒有退縮,天天超負荷運轉,直至把所有高三學生順利地送入大學的校門。

為教育,「捧著一顆心來」,禚基娥用自己的拼勁兒感化了學生,走近了學生,成了孩子們最喜歡的老師。

特殊教育的責任重於泰山

特殊教育中心每個學生背後都有一個長長的、心酸的故事,幾乎每個家庭為了治好孩子的病都會傾家蕩產。來自農村的禚基娥,深深地理解殘疾孩子家庭的那份無助和渺茫的希望,她下定決心一定要讓殘疾孩子能夠在社會上自強自立。

濟南特殊教育中心設有職業中專(包括聯考方向)。對於聽障學生來說,想上大學主要是考美術方向。禚基娥是這6個班級唯一一位專職素描老師,她面臨的教學困難是巨大的。特教學校的學生學習基礎薄弱,很多高一學生的知識儲備量只相當於普校學生國小六年級的水平,禚基娥要帶領任課老師在兩年半多的時間裡給學生補近6年的課程。而且,聽障學生聯考是每個學校單考單招,每個學校教學大綱、教材、考點甚至考試科目都不一樣,備考壓力極大。

怎麼辦?面對教學難題,禚基娥敢於攻堅,勇於創新,她開創了適合聽障學生特點的素描專業教學特色。參加職業教育《專業教學法》國培回來后,禚基娥結合當前信息技術在教學實踐中的運用,積極探索適合聽障學生特點的美術教學的新方法和新途徑。她研創的「體驗—合作探究—引領」的美術教學模式,在山東省優秀教科研成果評選中獲一等獎;在2011年舉辦的全國第三屆特殊教育學校信息技術綜合運用能力大賽現場角逐中,她上的美術課獲聽障組特等獎(全國第二名);在2016年全國中等職業學校工美服裝「創新杯」說課大賽中獲一等獎(全國第四名)。為了讓更多的學生上大學,禚基娥帶領教研組教師一點一點地「摳」各高校的考綱、教材,五年內開發校本教材20餘本,她所帶的工美教研組被評為「市級優秀教研組」。

2006級是禚基娥帶的第一級畢業班,聯考前,她撇下剛剛4歲的兒子,一個人帶著學生踏上了送考的火車。整整一個月的時間,她坐著「哐當哐當」的綠皮火車,送學生到一個又一個學校,指導、鼓勵、陪伴,既是老師又像媽媽。那一年,15個學生有14人圓了大學夢!這是學校設立聯考班后取得的最好成績。誰都不知道,回來后,禚基娥不但瘦了好幾斤,而且失眠了整整三個月。每每深夜,持續不斷的「哐當哐當」久久縈繞著她、折磨著她……

禚基娥的手機里有個微信群,裡面有她教過的191個學生的微信。禚老師自豪地告訴記者:「這個孩子現在已經讀了碩士,成為全國聽障學生中屈指可數的高學歷人才。」「這個女孩考上了長春大學,兩個班專業第一名。」「這個學生大學畢業后堅持做公益事業,現在也是一名特殊學校老師。」……學生成就了禚基娥「省、市級優秀班導」稱號,但她更開心的是學生們都能夠自強自立,能夠成為對社會有貢獻的人才。

「對有殘疾孩子的家庭來說,孩子能夠獨立、在社會上正常工作生活,對整個家庭來說就是最大的救贖。」禚基娥心裡只有欣慰,不曾留下一點點委屈、抱怨或者辛酸。

毛曉青

愛拼才會贏

——記濰坊商業學校教師毛曉青

毛曉青,山東省特級教師,山東省濰坊商業學校美髮與形象設計專業教師。她跟許許多多的教師一樣,沒有傳奇的經歷,也沒有驚天動地的業績,然而,從教二十年來,處處表現出了對教育事業的無限追求和對學生的赤心熱愛,恪守教師的天職,把自己的青春和熱血獻給了人民的教育事業。她獲得過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先後被授予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優秀指導教師」、「山東省特級教師」並享受政府津貼、「齊魯名師」、「山東省教學能手」、「山東省技術能手」,兩次被濰坊市人民政府授予「濰坊市教學成果個人特等獎」。

師德為先,在教書育人的道路上兢兢業業

毛曉青老師具有較高的師德素養,愛崗、敬業、勤業、誠實、守信,有服務社會、服務人民的責任心。毛曉青自1997年起擔任班導,任班導的十餘年間她愛護學生、教導學生,獲得了學生們的一致愛戴。還記得97級的兩名學生張某惠和劉某玲因為家境困難,學費解決不了,作為班導的毛曉青了解到情況後為兩名學生進行了墊付,鼓勵她們學好專業回報社會和家人。時到今日,她們兩人一位成立了工作室,作為影視化妝師,跟著各大劇組輾轉於各地,成績斐然;另一位成為了美容導師,在青島建立了自己的家庭,在歲月靜好里經營著自己的幸福。

毛曉青在教學中結合實際,注重從自身做起,從細節做起,不斷創新,用她的話說只有緊跟時代的步伐,才能讓自己不被時代的潮流拋下。十幾年來在專業教學實踐中摸索提煉出的 「產學聯動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與創新實踐」成果獲2014年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在這個成果的實踐過程中,毛老師在學校領導的支持下,帶領專業老師們架構產學聯動體系,密切與行業企業關係,不斷提升教師的專業能力,不僅在國內建立了良好的產學聯動的企業基礎,還與韓國的專業學院及美容美髮企業建立了廣泛的聯繫。老師們說起了一個小插曲,在與老師們帶學生到韓國職場體驗期間,有一天學生從店裡回來,感嘆韓國老師教她們美容手法演示的時候,手指的感覺太美了,我們也想做成那樣,毛曉青老師適時的鼓勵她們「加油啊,自己真正有興趣去做,把工作當做自己的愛好。」毛老師又何嘗不是如此,干一行愛一行,把工作當成自己的愛好,拿她的一句話來講就是「不瘋魔不成活兒」,盡善盡美的完成任務就是毛老師的工作信條。毛曉青利用兩年時間,主持完成了教育部《國家示範性職業學校數字化資源共建共享計劃科研課題》之《美髮與形象設計數字化教學資源研究》子課題的研究,2013年10月通過驗收,作為課題成果的數字化教學資源在教育部官方網站推廣應用;主持編寫了《山東省美髮與形象設計專業教學指導方案》,2013年7月經山東省教育廳審核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印刷出版,在全省起到了廣泛的輻射和引領作用;被教育部美容美髮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聘請為「《美容美體教學標準》起草專家」,主持編寫全國《美容美體教學標準》;圍繞專業培養目標,多方位培育開發課程資源,主編參編的教材《護膚技術》、《化妝基礎》、《美容美髮企業管理》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審定出版;先後指導學生在上海曼都、北京蘭瑜伽、深圳王氏果菜美容等多家企業實習,使學生提前了解和掌握了企業發展現狀和要求;突出職業能力培養,主持修訂教學計劃,實行「產學聯動2+1+1」人才培養模式;圍繞辦好「美容美髮與形象設計」這個「濰坊市職業院校特色品牌專業「,帶動了全系的創品牌意識,並在2014年專業被評為「山東省特色品牌專業」 2014年初,主持教育部立項 「美容美體企業實際教學案例庫」項目2015年5月順利通過專家驗收結題。2016年,美髮與形象設計教學團隊又在毛曉青的帶領下被評為省級教學團隊。

賈翠珍

33年堅守只因心中有愛

——記濟南市章丘區官莊街道田家柳國小賈翠珍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這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一生獻身教育事業的真實寫照。在濟南章丘大山深處就有這樣一位教師,她多次放棄調往市區任教機會,33年如一日紮根山區教育事業,如青松般堅守,如大山般博愛,默默用愛播撒知識的種子,用知識和奉獻改變了山區孩子的一生:她就是章丘市官莊鎮田家柳國小的賈翠珍老師!

賈翠珍,自1985年參加工作,至今已33年了。一直以來,她堅持在條件極其艱苦的山區任教,心甘情願,無怨無悔,並曾先後獲得「濟南市優秀班導」,「山東美德人物」等光榮稱號。2016年3月11日,又榮獲濟南市「身邊好老師」的光榮稱號。她表示,堅守山區任教,只因心中有愛。

33年的堅守,源自對山區教育的摯愛

賈翠珍介紹,她的丈夫叫王紹山,也是一名人民教師,自參加工作以來,他們夫婦倆就一直輾轉于山區的各個學校,33年如一日,以一名人民教師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兢兢業業,教書育人,把青春獻給了大山和孩子。她愛自己工作過的學校,更愛山裡的孩子。她的愛換來了家長的信任和歡迎,每次調動,山裡的村民、家長都不捨得讓她走。雖然這是工作需要,但面對家長真誠的信賴,賈翠珍萬分感激,她說,這說明自己在家長心目中是位好老師,為此也感到很欣慰。「我把學校當成自己的家,學生和家長就是我最親的人,我感到幸福。這或許就是我對教育事業充滿真摯情感的真實寫照吧。」賈翠珍說。

賈老師和王老師工作的地方位於章丘市官莊鎮南部山區,地勢高交通極其不便,距離繁華的市區遙遠,工作生活等各方面條件極其艱苦,因此有好多同事都先後調離了山區,可他們夫妻兩個依然堅守至今,絲毫不動搖。他們的一位鄰居曾經問過:「你的好多同事都在市裡買樓房了,也調到好的單位工作了,你們兩口子咋還呆在這兒不動呢?」每當問到這樣的問題,他們都含蓄地回答:「我們又沒錢買房子,幹嘛調走啊?」其實沒錢買房子是一個方面,但是更重要的原因是離不開曾經養育過自己的這片熱土和學校的孩子們。「這裡養育了我們,這裡需要我們,這裡的孩子更需要我們,我們的人生價值在這裡才會更好的得以體現。」多麼樸素的話語!的確,就是為了這個信念,他們在這裡一干就是30年,從未後悔過,也從未抱怨過。在這期間,他們曾收穫了掌聲、榮譽,但從未因此而沾沾自喜;也曾經受過困難、挫敗、委屈,但更沒有因此而彷徨、退縮,而是以執著的信念堅守著這份責任。

33年的堅守,用愛呵護學生茁壯成長

從教33年,賈翠珍當了33年的班導,從未間斷過。33年來,記不清接過多少班,教過多少學生,但對每一個班、每一名學生她都像對待自己的眼睛一樣細心呵護,關懷備至。

2015年9月,賈翠珍擔任田家柳國小的一年級班導。班裡有一個學生叫張澍檜,他的家庭比較特殊,爸爸不僅年齡偏大,而且雙腿還患有股骨頭壞死病,連走路都很困難,更不用說做體力活了,一家人就靠母親種地為生,家庭經濟十分困難。賈老師了解到這個情況后,就特別關照這個孩子,去年冬天,她跟愛人商量著給張澍檜買了羽絨服,同時還曾先後兩次給他現金來接濟他,為此他的父母非常感激,並親自找人做了一面錦旗送給賈老師,以此表示感謝。

「只要心中有愛,就會創造奇迹。」這是賈翠珍一直以來最堅定的信念。發自內心的愛學生,讓每位學生感受著愛,養成良好習慣,提高自身素質,讓愛在學生心田裡生根發芽,讓學生懂得愛自己,愛別人,愛這個世界。用自己真誠的心靈去擁抱學生的世界,用一腔真情滋潤孩子們茁壯成長。

2007年,賈翠珍所在的學校還有寄宿生,班裡有個孩子叫董澤文,因父母外出打工,這個學生就成了少有關愛的留守兒童。了解到這個情況后,她格外關注他。5月8日是董澤文的生日,他的爸爸、媽媽沒回家,董澤文則躲在沒人的地方掉淚。賈翠珍自己掏錢給董澤文買了生日禮物,並利用晚自習在班裡為他舉行了「我們和你在一起」的主題班會。在班會上,首先讓董澤文許願,其他的同學為他唱生日歌,然後每人再給他寫一句生日祝福語。看到這一切,董澤文當時就被感動的哭了,此時,在董澤文的眼裡,賈翠珍不僅是他的老師,更像是他的媽媽了。從此,他和賈老師更親近,學習更努力,性格更陽光了,還經常主動幫助學困生,期末考試他取得了級部第一名的好成績。他笑了,全班同學笑了,賈老師也笑了。愛,創造了奇迹。33年來,這樣的奇迹還有很多很多……

33年的堅守,花開有聲一路芬芳

33年的教壇生涯,有過彷徨、有過掙扎、有過傷痛。有人曾經問她,是否想從事別的工作?是否想調到城裡去工作?「我離開了大山,離開了講台和學生,我將會失去自己的靈魂。」賈翠珍說,從教一萬多個日子,她發現學生和課本已經融進了自己的生活。憑著對教育事業的執著的愛,讓她留在了山村的講台上。

33年的耕耘,賈翠珍付出了很多,在她的感召下,好多學生也毫不猶豫地回到了大山當了教師,充實了山區的教師隊伍。賈曉霞就是其中的一位,她曾先後獲得了「五一勞動獎章」、「三八紅旗手」及章丘市優秀教師等光榮稱號。

賈翠珍說,33年的耕耘,自己付出了很多,但是我們的堅守換來的是巨大的回報:在我和丈夫的影響下,2015年,我的女兒實現了多年的願望,順利通過考試,成為了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與我們並肩作戰,圓了我們教師世家的夢。我也為此深深感動著。

33年的堅守,她為城鄉教育發展獻策獻力

2016年,賈翠珍榮幸地當選為章丘區第十七屆人大代表。在人代會上,賈翠珍呼籲解決農村學校特別是山區學校發展的難題,並提出實現城鄉均衡發展。

2016年以來,章丘全面實施優質教育均衡發展工程,重點加快實現優質教育均等化、城鄉教育一體化,著力構建以學校聯盟、集團化辦學、條塊教研「三大板塊」為要素的區域教育發展格局。對山區學校而言,部分硬體設施已經跟上了城區學校,但是山區教育的發展依然面臨著很多的問題,教師老齡化,教育缺乏年輕生力軍。年輕教師長期堅持在山區學校任教,由於交通不暢,與外界交流的機會很少,他們很難處對象,個人問題得不到解決,再加之工作環境與城區差別極大,導致年輕教師的思想不穩定;學校規模小,學生人數少,學校資金缺乏,所有這些都不利於山區孩子的身心發展,嚴重影響了學校教育教學業務的開展。加之當前,南部山區學校吃水困難,一直以來學校靠花錢僱人拉水吃。因此吃水難一直困擾著全校師生。

就此,賈翠珍提出了切實解決農村學校發展問題的政策建議:一方面進一步提高山區教師的待遇,鼓勵優秀教師到山區長期任教。另一方面在職稱聘任方面向山區教師傾斜。這樣既有助於農村教師隊伍的穩定,又有助於促進城鄉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從根本上促進教育公平。第三個方面對山區學校尤其是人數比較少的學校,上級經費撥款要完全按照不足100人按100人落實,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學校各項活動的正常開展。第四個方面懇求給學校安裝上自來水。

此建議的提出切實引起了政府領導的重視,現在賈翠珍所在學校的自來水工程正在施工中,師生吃水問題馬上得以解決。

「選擇了教師職業,一路耕耘,因為心中有愛,我聽到了花開的聲音,實現了教師的價值,無怨無悔。」賈翠珍說,教好書,育好人,自己將一如既往把愛的接力棒傳承下去,把山區的孩子培養成有品質、有氣質、有素質的好學生,在立德樹人的道路上收穫更多的幸福和夢想。

劉乃志

三尺講台酬壯志

——記青島膠州市第八中學教師劉乃志

青島膠州市第八中學劉乃志,二十年如一日,深度紮根鄉村教育;他,執著的成長自己,一名鄉村教師卻走向了全國送課、講座的舞台;他,主持了兩個名師工作室,不斷引領教師成長;他,創立了全國首個國中數學骨幹教師聯盟,為教師搭建高端免費培訓平台;他,志願服務不辭勞苦,熱心支教情撒農村......

二十年風雨稠,深度紮根鄉村

1997年,大學畢業的劉乃志老師被分配到了一所鄉鎮中學。畢業報到的第一天,他就問校長:「校長,我是否可以申請擔任班導工作?」校長欣慰的說:「當然可以了。有這種想法很難得啊!」剛參加工作那幾年,他也很想能到城區工作,但是,出於對教育的熱愛,對孩子的喜歡,很快他就迷上了農村這片土地。他一直擔任數學教學和班導工作。工作量最大的時候他一個人擔任了一個級部6個班的幾何課,周課時24節。他離家雖然不遠,卻總是每月只回家一次,周日又趕回學校照看學生晚自習。對於班級管理工作,他關心愛護每一個學生,幾乎每天和學生一起起床,學生都睡了,他才可以安心的睡覺。為了更好的了解每一個孩子,他很注重和家長的溝通,有幾年暑假,他乾脆住在學校整理教務、拜訪家長,事情傳到鄉鎮黨委書記的耳朵里,書記驚訝感動之餘,隨即在全鎮大會上做了表揚。這下,他成了鄉村的「明星教師」。

後來,劉乃志當上了級部主任,可他還兼任班導,有人覺得不解。他卻理直氣壯:「我們是老師,哪有老師不教學生的?」秉承勤奮實幹作風,他很快交上一份「全市第四」,農村中學第一的傲人成績單。2009年,他調任膠州市第八中學擔任副校長,仍然兼教數學,像陀螺一樣忙碌著。那時,他的孩子正處於需要父親呵護的年紀,可他卻活躍在三尺講台,做著更多孩子的「老師爸爸」。剛畢業時想進城工作的想法早就沒有了,後來有幾次考錄的機會他也放棄了,他已經深深愛上了農村教育這片更加美麗的天地。

20年彈指一揮間,只有他自己知道為了這個崗位付出多少,也只有他自己知道,付出再多都無怨無悔。

治己治人治學,大浪淘金不盡

他知道「打鐵還需自身硬」的道理,作為一名教育者,他把專業成長作為自己重要的課程來做。劉乃志在教學之餘注重自學充電,他常說:「只要有一種執著的學習力,在鄉村一樣可以大有作為。」他注重教學的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研究,將讀書、研究融合於課堂,並不斷在思考中沉積。自己自費訂閱了多種報刊,不斷充電。經常利用周末時間自費參加各種讀書會和各種培訓活動。利用晚上時間或者進行網上學習,或者對白天的教學情況進行反思並寫作。先後在重要的期刊上發表論文50多篇,其中核心期刊或人大複印資料全文轉載7篇,出版個人著作3部。「十二五」期間,主持完成省級課題一項,青島市課題一項。課題研究成果獲省一、二等獎各一次。「十三五」期間在研課題三項。獲得全國NOC決賽一等獎,山東省多媒體教學課件評選一等獎,青島市首屆微課大賽一等獎。參與了現行國中數學教材、教師用書和學生用書的微課程開發與製作。先後多次到江蘇、安徽等地和青島周邊區縣出示數學觀摩課或作報告。

為了擴大對教師的專業引領和發揮骨幹教師的輻射作用,2012年,劉乃志創辦了「全國數學骨幹教師聯盟」。聯盟聚集了全國幾乎所有省(自治區、直轄市)的骨幹教師、青年優秀教師、教研員、特級教師、期刊主編、大學老師等。通過這個平台,教師可以在更廣闊的空間進行教學研討。起初的研討主要採用線上交流的形式進行,每周一個小主題,每月一個大主題。從2015年開始,聯盟在揚州開展了線下研討活動,活動命名為「首屆全國國中數學高峰論壇」,2016年,在膠州舉行了「第二屆全國國中數學高峰論壇」。開創了專家免費做報告和參與教師自費參與活動的教學培訓模式。提高了我市和山東教育在全國的影響力,讓一大批教師受益,很多的教師成長為區域或全國的名師。山東電視台少兒頻道、半島都市報、金膠州和《數學教育》等進行了相關報道。

志願服務不辭勞苦,鼎力孵化教學名師

師者仁心,劉乃志是從農村走出來的,心裡始終裝著鄉村裡渴望知識的孩子們。他一直都清楚,鄉村教師不管是數量還是質量都亟待提高。

2010年,他加入了青島「支教島」志願團隊,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有時候周五下午一放學趕往外地,第二天早晨匆匆填飽肚子就進培訓會場,回家已是周日凌晨,但睡不了幾小時,又去50多里地外的學校上班。

僅僅支教,能幫助的師生是有限的。劉乃志接下了「膠州市國中數學名師工作室」和「青島市支教島創新教師孵化工作室」的主持工作,積極舉行讀書活動,帶動教師「送教下鄉」,引領專業研討交流……「教師圈」被他搞活了。

對於工作室的建設,劉乃志很有自己的一套辦法。以「膠州市國中數學名師工作室」為例,他把工作室的組成老師分成三個梯隊,共61人:

第一梯隊:工作室核心成員梯隊。工作室對核心團隊成員的選擇是慎重的,第一梯隊由9位教師組成,這些核心成員都具備如下條件:
一是要具備一定研究能力,特別是有研究一些教育教學中的重點問題、難點問題、熱點問題的能力;二是要有較強的教育教學能力,工作室核心成員中有2人是山東省數學優質課比賽的一、二等獎獲得者,其他幾人獲得過青島市、膠州市優質課一等獎;三是要有強烈的學習意識和成長願望。

第二梯隊:核心成員「徒弟」梯隊。工作室第一梯隊的每個成員都要帶一個「徒弟」,篩選「徒弟」時,要求他們具有五年左右的教齡,工作熱情高,有敢於探究和教學革新的精神,具有有培養潛力。

工作室制定了詳細的「師徒結對成長」方案,師徒之間依託工作室把數學教研工作開展的轟轟烈烈。18個人,愉快行進在成為優秀數學老師的路上。不成想,這樣的行走像磁石一般,將越來越多的數學老師「吸」了進來。

第三梯隊:膠州市青年數學教師成長梯隊。2015年下半年,為了充分發揮工作室的帶動輻射作用,教研員趙建英老師將教齡在5年以下的43名青年數學教師組織起來,成立了國中數學青年教師成長團隊,作為工作室的第三梯隊。工作室的9名核心成員作為指導教師,進行專業成長的指導工作。工作室為第三梯隊制定了詳細的「成長」方案,引領和「逼迫」青年教師迅速的成長。通過他們再帶動更多教師成長。

2016年7-8期的《山東教育》雜誌以「劉乃志和他的名師工作室」為題全面報道了工作室引領教師專業成長的事迹。

劉乃志先後被評為青島市教學能手、青島市中國小學科帶頭人、膠州市拔尖人才、青島市讀書先進個人、青島市支教先進個人等。

一名鄉村教師,兩個名師工作室,一個全國國中數學骨幹教師聯盟,一群愛數學愛教育的「數學痴」,在一個又一個圈子裡興奮地進行著思考與探索,收穫著成功與快樂。這裡有一群教師特別是農村教師的迅速成長,有一群思想者的誕生,有數學課堂新常態的新研究,還有無限美好的風景!

總有人問他:「你這麼干都是為了啥?」

他說:「不為啥,就因為我是教師,人民教師。」

魏建

豐贍其學 性情其人

——記山東師範大學文學院魏建教授

學者因治學而被稱為學者,何為治學?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一過程,包含了學問與生命、人世的關係,也即學問當是以滋養生命惠及人世為根本,偏離此宗,治學即步入歧途。這與農人耕種土地以養身成命並惠及他者是同一道理。學者作為治學之人,學術與生命交融,以學術滋養己身,從而惠及世人。魏建即是此種意義上的一位學者,而身處師範院校,作為以身垂範的教師,他的這種學人品格顯得尤為可貴。

魏建教授,山東師範大學文學院博士生導師,國家「萬人計劃」領軍人才,現當代文學國家重點學科學術帶頭人。30 多年治學,從第一篇學術論文就引起學界名師欣賞到成為國際論壇唯一外方大會主題報告人,魏建的學術影響也從國內擴展至世界。30多年為師,精耕細作,收得一樹繁花,學子遍布全國各地,在各個領域各展風采。而這一切,均來自其豐瞻的學識,以及豐瞻學識滋養而成的通達性情。

無所不窺 而有所本

魏建 1958 年出生,和同時代的很多年輕人一樣當過工人。這種契入生活土質層的經歷,讓他擁有了文學研究者必備的深度體驗人生的能力。

1978 年 2 月,魏建作為「文革」后第一批大學生進入泰安師專就讀,也進入了一個對知識如饑似渴的特殊時代,整個社會都處在一種昂揚向上的風氣之中。「那時不是我用功,而是所有人都在用功,個別人不用功也只是偶爾不用功。」在魏建的記憶中,大學生活為他建構了人學合一的生活方式,「平常上課,課下讀書,走在路上背古詩文」。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知識就像食物、水、空氣一樣,汲納長養在他的生命里。

過去我們常用蠟燭來比喻教師,這種比喻,讓人把教師這個職業看成一種悲壯的犧牲,一種生命光華漸次損耗的犧牲。而魏建這位教學名師,卻讓我們看到,教師這個職業可以讓一個人的生命如此充盈,如此華彩。

從 1978 年進入大學讀書,到 2016 年入選國家「萬人計劃」領軍人才,作為一個博學廣識又通脫率真的人,魏建的這條路走得穩健踏實而又激情飛揚。他用自身的精彩讓人們看到了生命的另一種可能。他沒有辜負進入學界之初前輩學者對他的評價和期望,也沒有辜負自己的人生。在生命的旅途中,在學者生涯中,在教師這個職業上,魏建是一個腳踏大地,仰望星空的不倦求索者。他領銜的山東師範大學語言文學學科已經被評為山東省一流學科,正向國家一流學科邁進……

公茂雙

耕耘教壇四十載 不忘初心育人才

——記臨沂第十實驗國小教師公茂雙

他自稱是一個思想晚熟的人,40歲才知道怎樣教書,50歲才懂得如何育人。在學校,他年齡最大、教齡最長,但工作起來不知疲倦、精神頭最足,擔任著比年輕教師更重的教育教學任務——畢業班班導、數學課、校本課、三年級六個班的硬筆書法課、每周的教師書法培訓、寫字課題主研人、軟筆教程的編寫和學校少年宮的書法興趣組。四十年的光陰,改變了他的容貌,但沒有改變他教育工作的初心,默默耕耘、矢志不渝。他愛學生勝過愛自己的生命,他把每一個學生都視為自己的孩子,悉心呵護、精心培育。

他就是臨沂第十實驗國小教師公茂雙,1961年出生的他在當地教育界是一個有著謎一樣神奇色彩的人,他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努力踐行著教師責任,把畢生精力都奉獻給了鄉村教育。

從「吹鬍子瞪眼」到「幽爾一默」

「我出生在一個教師之家,父親曾經是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 1962年,22歲的父親光榮的被評為山東省教育戰線勞動模範。以後由於其它原因,父親離開了心愛的講台。公茂雙始終認為,是父親引導他走上教師的道路。1977年,高中畢業的公茂雙在父親的建議下,參加了民辦教師招考,並以第一名的優異成績在三百餘名考生中脫穎而出,成為蒙陰岱崮的一名民辦教師。

俗話說,「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教師這條路雖然是父親指引的,但和那個時期的多數教師一樣,剛開始工作的他簡單的以為,當老師只要會拿著教竿訓斥學生,會「吹鬍子瞪眼」就夠了。而課堂上發生的一件小事,徹底改變了公茂雙的這一看法。當他示意一名女學生站起來回答問題時,可這個學生怎麼也不聽他的使喚,就是不吭聲,大怒之下,他以暴力的方式把女學生拽到教室外,學生哇哇大哭,引來全校師生紛紛圍觀。

通過與領導同事聊天交流,他意識到自己的教學和管理方法實在是太簡單粗暴了,缺少了應有的溫情與理智。他開始認識到,上天給我們學生就是給教師飯碗,將心比心,禮尚往來。不能總是盯著學生的缺點不放,換個角度看學生,多一份關心少一份粗暴,多一份真情少一份冷漠,其實學生是挺可愛的,自己的心情頓時舒暢起來。

「問路才不會迷路」。公茂雙覺得,作為教師,讓學生天天向上,自己首先要天天向上;讓學生勤奮學習,自己首先應勤奮學習。讀書是教師專業發展之本,讀書是最省勁的學習。讀書多的不一定是好老師,但不讀書的一定不會是好老師。他坦言,班級管理中的很多做法都是「拿來」加以改造。

他不放過任何外出學習的機會,他堅持每年都買一批新書。他家裡最大的傢具就是書櫥,裡面放置著多年買來的價值幾萬塊錢的各種書籍。有人說沒時間讀書,他就用「活著何必久睡,死後自會長眠」來勵志。在他看來,只要想讀就能擠出空餘時間。不能把讀書當成一種負擔,關鍵是讓讀書成為一種習慣、一種樂趣。讀書學習,讓他和蘇霍姆林斯基、魏書生、李鎮西、於永正乃至魯迅、齊白石、莫言們成了朋友。而學習,更使他學會冷靜客觀的分析問題,遇到大事不糊塗。如今,他僅做的讀書筆記就有20多本,幾十萬字。他對記者說,這種不出門就學本事的好事,大家千萬別放棄。

回顧幾十年的教學,公老師覺得教學不僅是簡單的口口相傳,更應有藝術性,尤其是幽默風趣能體現出靈活的教學機智和教學藝術。他說,教師要會把「陽光打在學生臉上,把溫暖留在孩子心理」,師生教學應達到「教的有趣、學的輕鬆、玩的開心」的境界。

他有在學生試卷上留言的習慣,他把這當成是和家長交流的一種有效方式。他曾給一對雙胞胎姐妹(朱炎、朱靈)留言,將兩人的試卷疊放在一起挫開后寫道「六年後,老師等你們這對姊妹花來自清華園的信」。這「一分為二半邊字,合二為一就整體」的留言,學生佩服老師的巧妙,家長高興老師的祝願,兩姐妹如今上高中了,現在還保留著他的留言。學困生《家庭報告手冊》中的評價也記錄下公茂雙的精心呵護,對於大胖子孫宇航,他這樣寫道:「天性屬純真,雖胖但聰明;關心班級事,執勤還真行;可惜基礎弱,聽課別放鬆;複習加思考,沒有學不成。」而對活潑大方愛好廣泛又不愛寫作業的王紅他寫道:「興趣愛好廣泛,性格開朗大方,寬以待人很好,嚴以律己稍差,常因作業挨批,但願來年變化。」在插班學生李悅的作業本上,他寫下了「五三歡迎你,有難找老師!」短短十個字,讓李悅著實感動了一學期。

一次課間操前,公老師滿身大汗地推著腳踏車走進校園,立刻被學生們圍起,有學生問「老師,你沒有車嗎?」他忙說「有,你看,還是自行的!」學生們都笑了,當有學生髮現他衣服上浸滿汗水,他當即給學生們作詩一首——「老師騎破車,汗水濕透背,一年兩萬里,馬路知我累!」學生一下子安靜了下來,一學生還接了一句——「學生知您累!」

說到這裡,公老師總會笑著說:「都說教育工作不好做,其實老師只要用心有心,孩子多麼這麼懂事,教學工作是不難的」如今,公老師的教室里依然能找到教竿,只是這個教竿實在過於纖細,原來是用釣魚竿的上半截做的。平時他幾乎不用,因為擔心嚇到孩子們。現在他只要輕輕拍手,孩子們就會秩序井然。

自主管理讓「最差班」成最好班

「看著學生一天天進步,我無比興奮。我就喜歡和孩子一起玩,當老師就要當班導!」學生的進步,家長的肯定,無疑是對他努力工作最好的回報。他下定決心,要在教師這條路上走下去。這一走,就是40年。

公茂雙常說,班級就是一個「風箏」,他只是一個牽線人,學生自主管理才是班級管理最核心的部分。只有通過學生自主管理,提高學生的自律意識,才能讓學生受益終生。所以,教師要相信學生的能力,班導一定要學會偷懶,這樣才能打開離身拳。

2007年,公茂雙調到臨沂第十實驗國小任教。在這裡,他身兼數職,卻樂此不疲。他經常自嘲「比校長還忙」,但絲毫沒有放鬆對班級和學生的管理。作為班導,他知道班級管理如同養花一樣,是一件慢活、細活、功夫活,需「深耕細作」會「田間管理」。只要老師有耐心、有愛心、有恆心、有信心,一定會有驚喜出現。

為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公茂雙結合班級特點,創新了一套為學生的終生髮展奠基的「激勵加控制」的「紅星中隊」自主管理模式。「激勵就是爭星,調動學生爭星的熱情,控制就是百分制考核,兩者結合作為評價學生表現的標準。」公茂雙介紹說,他還帶領學生共同制定班規,民主定班規,制定了就必須執行。

他充分發揮中隊委的作用,選出五位班導助理,各負其責,配合老師展開工作。班代也實行按學號輪流制,班內還成立了群眾監督委員會,有五位群眾監督員,看班幹部是否不作為,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管。班級管理由此從「人治」走向「法治」,這樣既體現了對學生的尊重,又鍛煉了學生的能力,既讓學生養成了守規則的習慣,又減輕了班導的負擔,可謂「一舉多得」。

什麼是根?——做人!什麼是本?——愛國!教育的根本就是要培養什麼人。有什麼樣的理念,就有什麼樣的教育,就培養出什麼樣的學生。他堅持認為,班導要做大人、有大心、有大的教育理念和育人高度。

他常對學生說:「練字不練功,到老一場空」、「做人不養德,到老很難說」。在品德養成方面,他首先讓學生明白「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的古訓和「德行天下,唯信而立」的道理,分清什麼是真善美、假惡丑,他把「珍惜、感恩、責任」六字掛在教室門口和學生共勉,親手寫下了「十個不能」,學生每人都有一份,貼在床頭。每每讀起,教室里就安靜許多。「我們是炎黃子孫,我們是龍的傳人,面對國旗,我們向祖國宣誓!」他的班始終留著「愛國勵志教育」的烙印,是全校唯一開展《班級誓詞》的班級,每天早晨用一分鐘宣誓,宣誓時即便是再頑皮的學生也是一臉的莊嚴。

「教育除了創新之外,有心更重要」。他深知,要想比別人優秀,只有在每件小事上多下功夫。教室,是學生每天在學校時間最多的地方,其環境的創設非常重要,學生的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影響是巨大的。如何讓教室布置為班級管理服務,如何讓學生喜歡自己的教室,他在教室文化布置上真是做到了用腦用心。為了讓教室保持安靜,他利用休息時間把每個學生的凳子腿下釘上了地毯墊,從而減少了學生起立和坐下帶來的噪音。

憑藉優秀的班級管理模式,公茂雙帶的班級一直保持先進班級的榮譽,他帶的數學課成績,曾多次奪得河東區第一名。很多次,公茂雙接手的成績最差班級,經過一學年的努力,就變為第一名。

既要教學相長更要心與心的交流

公茂雙不僅重視傳道授業解惑,更珍惜和學生和家長們的友誼,重視心與心之間的交流。

每屆學生畢業時,他都會為孩子們精心製作畢業手冊,上面貼著所有學生的一寸照片,標記著班級姓名,便於自己時不時拿出來翻看。每送走一個班,他也會給每個學生一幅書法作品留作紀念。

他的學生畢業離校都不願離開,打掃衛生、擦講台、擺桌子,收拾的整整齊齊、乾乾淨淨再走。當學生進入國中后,他總會將厚厚的學生檔案袋和他寫的《推薦書》一併交到國中班導老師手中。他把這一做法稱之為「扶上馬再送一程」,給學生的發展鋪好路。據了解,在臨沂乃止山東省,他的做法是唯一的。

可別小看這一做法,有時候真能起到大作用。一個學生家長想把孩子送到臨沂城裡學校上國中,找公老師想辦法幫忙。家長擺攤賣水果,沒有關係不認識人,怎麼辦?公老師抱著試一試的想法,拿著學生的成長檔案,與家長一起找到臨沂八中校長,當校長驚訝的看完裝滿日常行為規範、獲獎證書、素質教育報告書等內容的學生檔案袋后,連連說:「放心,這個學生我們要定了!」對於公老師的傾力相助,家長一再表示對他的感謝,但不知該怎麼表示才好。對此,公老師笑著說:「行,你就送我一個西瓜吧!」

他教的班裡曾有一個小劉同學。小小年紀就有「人活著沒意思」的念頭,對班級的管理制度置若罔聞,打人罵人,周圍垃圾成堆,上課不聽講,作業不完成,整天把頭埋在漫畫書中。公茂雙接班后,主動與他結了幫扶對子,與他交流談心。最終慢慢幫助他改掉了不好的習慣,成長為一個優秀少年。

愛學生,似乎已經成了公茂雙的本能,他每一次對學生無意識的幫助,卻都刻在了學生的心裡。李曉蘭同學家境貧寒,一次家裡連六十幾元校服錢都拿不出,公茂雙主動幫她墊付。此後,李曉蘭每次放學后,都會找理由返回教室,將原本應該是公茂雙送回教室的帶隊用的班牌放回教室。一開始,公茂雙沒有發現曉蘭的意圖,反而責怪曉蘭丟三落四,但曉蘭從來沒有解釋過。

在曉蘭第三次借口返校后,公茂雙終於明白了:曉蘭借口有事回教室送班牌,就是為了讓老師少走路,藉此表達對老師的感激。「我們班教室在四樓,我每次把班牌送回教室后,還要再返回一樓書法教室教學生書法。」公茂雙回憶說,曉蘭替他送班牌后,一年能讓他少走幾百里路。曉蘭細膩的心思深深地打動了公茂雙,每次想起此事,他都無比感動。

2004年5月的一天,當時在一所寄宿制學校工作的公老師收到一封學生來信。打開信封,讓他吃驚的是摺疊的信紙上工整地寫著「爸爸收」三字。信中寫道:「親愛的爸爸,請原諒我這樣稱呼您,我確實不敢也不好意思當面這樣叫您。我今天之所以這樣稱呼您,是因為您對我的要求,對我的關心就像我的父親。。。。。。懇求您給我回信。」

面對這封幼稚卻真誠的來信,他為自己能贏得學生的信賴而高興,但也為自己各方面做的不夠而慚愧,心中不由得對這位膽怯而勇敢的孩子產生了憐愛之情。是啊,寄宿學校的孩子更加讓人疼愛,他們年齡這麼小就遠離自己的父母,心靈上享受不到應得的愛撫和家庭的溫馨,這一切就要靠教師給予補償。那一刻起,他越發覺得教師在孩子成長中的重要性。他從心底提示自己,教師不但要傳授他們知識,教會他們做人,還要塑造他們的心靈,培養和關心他們的成長,要努力做到集「學高、身正、父嚴、母愛」於一身。他感慨,孩子們其實是非常敏感和容易滿足的,給孩子一微笑,真的那麼難嗎?

他的傾心換來孩子們的純真童心。只上一節課,多數學生就喜歡了他的課,喜歡上了他這個「丑老頭」。孩子們紛紛用心裡話表達著對公老師的喜愛,如「數學,我的最愛!」、「老師,別下課,不過癮!」,等等。一名從外地轉來的三年級學生林某更是在書法教室的「心愿樹」上寫下:「我最大的心愿是希望公老師永遠不死!」看到這裡,學生們紛紛舉報他「罵老師」,可公老師看到孩子的「奇葩」心愿后卻笑著說:「其實他是希望我長壽,只是表達的不到位,他的心情我能理解,謝謝他!」

公茂雙還特別珍惜與家長的友誼。他經常說,家長把寶貝孩子送到咱手裡,這是對咱的信任。老師要尊重家長,正確對待家長的意見,學會換位思考,理解家長的心情和難處。多年來,他堅持不輕易叫家長來學校,認為這樣傷害了家長、孩子的自尊。作為教師,他還注意不把學業負擔壓給家長。對此,他很是自豪——「我布置作業最多,但是基本不用回家寫,學生幾乎在課堂上就能完成。」基於通過抓作業質量來提高教學質量的實踐,他撰寫了篇論文《抓作業,促教學》,獲得臨沂市優秀獎。家長委員會代表還全體家長專門送來寫有「孩子的好老師,家長的貼心人」的錦旗,表示對公老師的感謝。

在學校開展的「最受學生喜愛的教師」評選中,公茂雙每次都是最高分。

崔波

潛心科研碩果累累 潤物無聲桃李天下

——記齊魯工業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崔波教授

崔波,生於1971年,博士,教授,碩士生導師。自1993年以來一直從事食品科學與工程的教學與科研工作。目前任國家糧油加工技術研發分中心主任、山東省食品科學重點學科帶頭人、山東省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副理事長。山東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山東省智庫高端人才崗位專家,入選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先後獲山東省富民興魯勞動獎章、全國優秀教師、全國師德標兵等榮譽稱號。他堅守教育教學一線,深入學生中間,解決學生實際問題,注重培養學生正確的做人態度和過硬的做事本領,並指導學生圓滿完成學業,切實履行了教師職責和義務,高質量地完成教育、教學和科研工作任務,在教學改革與創新、教材建設、實驗室建設、科學研究及技術成果推廣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果。

治學嚴謹,傾情投入,教書育人桃李滿天下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崔波老師以教師職業道德標準嚴格自律,以師表形象規範自己的言行,以教好書育好人為天職,熱愛教師職業,熱愛教育事業,自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忠誠於人民教育事業,有強烈的事業心、責任感,思想端正,作風正派,盡職盡責,以身作則,積極奉獻,以校為家,埋頭苦幹,勤奮敬業。任教二十四年,始終從事教學一線工作,在教學崗位上默默奉獻,辛勤耕耘,把全部精力都用在了教育、教學和學生身上。雖然承擔了繁重的科研任務,但是在教學工作上仍然兢兢業業,年年超額完成學院規定的教學工作量。先後主講了大學部生的《食品科學導論》和《現代食品檢測技術》2門課程,承擔研究所的《食品科學導論》《碳水化合物化學》《食品專業英語》《澱粉與澱粉糖技術》《變性澱粉》等5門課程。在教學中,以嚴謹的治學態度、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開拓的思路和高瞻遠矚的眼光,積極探索教育教學規律,更新教育觀念。在開設的《食品科學導論》和《澱粉與澱粉糖技術》等課程中,結合自身科研成果,將生產實際融入課堂,更新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注重啟發學生的主體主動思考,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引導學生在發掘興趣和潛能的基礎上全面發展。除了課堂教學,每年還承擔了大學部生的畢業論文和實習工作,從學生的選題、材料的收集、實驗過程到畢業論文的撰寫,每個環節都悉心指導,嚴格要求,以自身的言傳身教,引導學生熱愛專業,促使學生不斷創新,指導的大學部生論文獲得校級優秀學士學位論文。同時,作為碩士生導師,每年指導3-7名碩士生的日常學習和碩士學位論文研究,所指導的研究所已經有37人順利畢業。 在教材建設上,主編了全國高等院校食品專業規劃教材《飲料工藝學》,參編《食品營養學》。完成了校內創新課程的改革和研究所創新教育項目。

獻身科研,奉獻社會,產學研合作碩果累累

科研是教學的基礎與保證。崔波老師在認真完成日常的教學與管理工作的同時,惜時如金,克服多種困難,積極學習專業基礎知識,關注學科發展的前沿動態,努力保持、提高自己科研能力和業務水平。從教至今,在承擔大量的教學及學院管理工作的同時,從未放鬆科學研究工作,並注重科研成果的轉化,科研碩果累累。目前,主要研究方向:(1)功能食品與食品添加劑;(2)農產品加工及天然產物提取;(3)澱粉深加工;(4)食品工廠設計及工程諮詢;(5)食品標準與安全等。近五年來先後主持國家、省、市等各級課題37項,主持企業成果轉化項目40餘項,發表學術論文93篇,其中SCI收錄16篇,獲得授權發明專利16項。獲國家、省(部)、市各級獎勵11項。

多年來一直致力於澱粉的深加工研究,從變性澱粉應用基礎理論研究到專用變性澱粉開發。從分子水平上深入研究變性澱粉與食品體系中的各組分之間的作用機理,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Food Hydrocolloids、Industrial Crops and Products等國際期刊上。專用變性澱粉的開發和變性澱粉高效、綠色、高值轉化關鍵技術的研究,相關技術在山東正德食品有限公司、諸城興貿玉米澱粉有限公司和平原澱粉廠等多家企業實現產業化生產,年產量12萬噸,年產值10個億。相關研究成果「澱粉衍生化關鍵技術及產業化」獲得2013年山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變性澱粉高效生產關鍵技術及產業化」獲全國商業聯合會科技進步一等獎;「高水溶性麥芽糖基β-環糊精的酶法合成及應用研究」獲山東省科技進步三等獎各一項。 主持在諸城興貿玉米有限公司成立了齊魯工業大學變性澱粉科學與工程研究院和省級工程技術中心。研究工作有力地帶動了山東省澱粉深加工相關學科的發展,建立了具有國際一流水平的研究團體和技術力量,成為國內澱粉深加工生產領域中的領跑者,並將山東省變性澱粉研發推至國際先進水平。

在科技成果開發轉化和應用推廣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研發的相關技術在30餘家企業得到應用,為企業發展作出突出奉獻,累計年產值20多億元。工程技術方面造詣較深,先後主持設計了9個不同的食品工廠。因為對濟南市食品行業做出的貢獻,2009至2013連續五年獲濟南市食品行業優秀專家稱號,並在2011、2012獲濟南科技成果轉化貢獻獎。2010年,獲山東省富民興魯五一勞動獎章。

在做好教學科研工作的同時,崔波教授還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強和緊迫的服務社會意識。積极參与科普事業,學校與齊魯晚報成立齊魯工業大學百姓公益科技服務平台,承擔了大量科普宣傳工作,2012被評為山東省科普工作先進個人。每年都積极參与各種食品安全調研,配合媒體做食品安全講座。

搭建平台,培養骨幹,傳幫帶打造高水平學科團隊

作為學科帶頭人,帶領團隊積極進行食品學科的發展建設工作,有思路有想法,在學科建設做了很多工作,組織並參與了本校食品工程專業學位碩士點的申報等。積極籌建各種科研平台,搭建科研和社會服務的橋樑。先後負責籌建了國家糧油研發技術分中心、山東輕工業學院(現齊魯工業大學)食品安全與標準研究所、山東輕工業學院(現齊魯工業大學)農產品加工研究所,與企業共建了齊魯工業大學諸城興茂澱粉科學與工程研究院,齊魯工業大學農產品加工工程研究院惠發分院、齊魯工業大學康之源蔬菜研究院等科研平台,對學校的科研工作和企業社會服務方面起到了很大提升作用。年青教師是高校教學、科研的重要組成部分。崔波每年都指導新入職的年青教師熟悉教學與科研工作的規律。同時還積極的組建科研團隊,吸納不同學科的青年教師共同組建研究團隊。在團隊中幫助年青教師開展教學、科研工作,帶領年青教師到企業去調研、實踐,使得團隊成員迅速成長,獲得了較多的教學與科研成果。

「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多年來,崔波對學生嚴慈相濟,關心愛護他們,尊重他們的人格,做他們的良師益友,從生活的點點滴滴到科研工作中的每一步,他都努力盡到老師的職責。在榮譽面前沒有止步,現在他雖然從事行政管理工作,比平時更忙了,但他仍然孜孜不倦地投入到新課題的研究中去,向著自己的目標一步步邁進。

張薇

用愛和智慧做學子生命中的擺渡人

——記青島職業技術學院教師張薇

張薇,青島職業技術學院一名普通的中文教師,從教33年。她是教書育人的教授,是致力文化啟明的學者,是書寫真善美的作家,但她更是學子生命中用愛和智慧為槳的擺渡人。

大愛善行的使者:捐立讀書獎學金

2017年春天到來之際,張薇教授捐資十萬元在學院設立「化雨讀書」獎學金,有生之年每年再捐贈一萬元,每年獎勵10名喜歡讀書、奮發上進的學生。「化雨讀書」獎學金是學院教師個人捐資設立的首個獎學金,開啟了學院教職工個人捐資助學的先河。

捐贈讀書獎學金是張薇教育理想的延續,也是她多年來所致力的文化建設項目的延續,更是她作為一位文化學者所承擔的責任和使命。「春風和煦,化雨滋潤,足以長育萬物。」她期待青職學子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熱愛讀書、砥礪品行、厚德有為,能夠經由讀書學習更好地認識世界、認識自我,培養愛讀書的風氣,讓涓涓細流匯成江河,給讀書學子以磅礴之力。教育的使命是立德樹人,張薇正在給學生們以價值引領,讓他們通過讀書學習,獲得精神成長的力量,終有一天能夠在獲得自我發展的同時服務於社會,對社會有所貢獻。

文化情懷的的踐行者:主持公益讀書項目

張薇教授在日常教學中覺察到留守女童成人過程中面臨的諸多問題,留守兒童現象已成為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鑒於此,2016年,張薇自發推出了公益讀書項目「青職化雨學圃」,秉承「春風化雨」教育理想,選擇青職新生中具有留守女童背景及真正願意讀書精進的女生,讀書研習,情感關愛。

張薇發現,當父母離家出外謀生時,孩子喪失了與家人謀愛的機會。女童缺乏女性氣息的耳濡目染,亦無人引導她如何保護自己,選擇自己的命運,只能在內心累積傷害,除了讓自己疼痛,也很容易刺傷他人,很難建立起與世界的情感關聯。張薇認為教師能夠幫助她們的除了讓她們獲得知識和技能,以便未來她們可以獨立自由地承擔自己的生活,更重要的就是建立起她們與這個世界聯接的情感關係。

當學生把她當作最信賴的人傾訴自己的傷痛時,她為之顫慄,擁摟著學生放聲痛哭,用母親的胸懷去撫慰受傷的心靈。當學生對她說老師你一定要為這樣的群體呼籲時,張薇知道自己承擔的使命和責任是什麼。她傾聽她們並且讓她們學會傾聽,讓她們了解個人所經歷的人生會令她們在傾聽與被傾聽中更敏感、更能體察他人的痛苦,更願意寬容別人也原諒和接納自己。她為學生提供基礎讀書書目,每本書都有思考建議和延伸閱讀的書目,以幫助學生打開讀書的窗子,指導學生讀書,在書籍中尋找生活的答案,讓她們學會思考怎樣理解孟子的「四心」: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怎樣成為真正善良、獨立、自信、智慧的女性;怎樣理解世界與個體生命的關係;怎樣保存現代社會的人性與良知;女性如何建立平等、有尊嚴的愛……

張薇不收任何課酬,利用周末和業餘時間開展讀書活動,除每周一次集中讀書討論外,張薇也提供各種機會讓學生聆聽國內文化名人如《百家講壇》主講嘉賓鮑鵬山的講座,參加各類學科專家關於醫學養生、心理健康、人格修養、女性文學的講座沙龍,外出參觀文學館及博物館等,令學生視野開闊,心情愉悅,情感逐漸豐沛,堅強健康的身心正在生長。在張薇受邀參加著名作家楊志軍新書發布會作訪談嘉賓時,她為學生爭取與作家面對面交流訪談的機會,為學生買書,以幫助她們建立明朗自信的心靈世界。「青職化雨學圃」的學生閱讀,寫作,發現自己的生命,她們的人生有了全新的意義。

學生們在結業儀式上動情落淚,說張薇老師像她們的母親,讓她們懂得了讀書的真意,樹立了生活的信心。

高職人文教育的實踐者:創建文化大課堂

張薇教授一直堅持自己的文化和教育理想,她認為教育首先是生命教育,而文化啟明,是大學人文教育最重要的責任。為此,張薇在學院發起創建了以「培養人的心靈力量,引領人的精神成長」為宗旨的「文化大課堂」,她構建項目整體框架,導引項目發展方向,承擔子項目講座與科研任務,帶領文化大課堂項目團隊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實踐:邀請校內外專家教師講授「新讀《弟子規》」「諸子百家」「中西文化比較」「青島文化」「禮儀文化」等主題系列講座,同時推出系列相關活動,如張薇看電影、文化沙龍、百部經典文藝作品欣賞等,引導學生在思想交流中進行群體分享,在傳統文化傳播、人文思想培育方面發揮了引領作用。尤其是張薇開設的文化品牌《張薇看電影》,每月在學院推薦一部精神探索與人文教育的電影,每部均有見解獨到的電影推薦長文,現場舉辦電影講座與師生分享電影的魅力,受到學生的喜愛。

「文化大課堂」同時也走進了社區,在社區開設公益講座的同時,張薇也為社區捐贈了大批圖書。

「文化大課堂」目前已成為學院的文化品牌,無數學生從中受益。曾獲第三屆青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集體創新獎,基於文化大課堂的《構建高職職業人文教育體系的探索與實踐——以旅遊專業為例》教學成果也榮獲2014年山東省職業教育教學成果三等獎。

點亮學生心靈之光的師者:開設榮譽課程創意寫作課

建設「有尊嚴感的人文課堂」是張薇教授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和情感教育的執著實踐,她始終秉行價值觀和人生態度的傳達是更為重要的教育,學生分享她的教育理想與思想歷程,認識世界與生命本身,喚醒良知與情感,認知自身對社會承擔的責任。

張薇主要承擔《文藝鑒賞》《大學語文》《閱讀與欣賞》《中日文化》等課程,從事對外漢語教學。2015年,學院進行教學改革,由榮譽教授選拔榮譽學生開設榮譽課程。張薇首創學院榮譽課程創意寫作課《書寫自我》,以讀書寫作為核心,以研究所培育模式,帶領學生開展校內外文化探訪活動。通過創意寫作課,學生不僅在寫作水平上獲得了極大提高,更重要的是在人文素養、價值建設、生活方式上發生了質的提升。該寫作課一學年一期學生,完成十五個主題寫作,一期學生寫作逾百篇文章,在學院校園網、學院校報、《西海岸》雜誌、《江陰日報》發布發表。學生對優秀校友王偉歡的訪談作品《鐵骨柔情,心納四方》獲得了2015年度山東省高校校報職業院校通訊類作品二等獎。

由於《書寫自我》課的學生來自學院各個專業,無法統一上課時間,張薇老師利用自己的周末時間為同學們上課,她幫助學生修改每篇文章,從思維、結構,到段落、句子、字詞甚至標點符號。學生從最早的完全沒有寫作意識,連散文是什麼都分不清的懵懂;從起初的完全不知思考為何物,身陷語文教育弊端而不自知的莽撞,到最後能夠用文字自由地表達對世界的認識和理解,用語言自如地表達真誠性靈的思考,坦然地面對自己的生活和處境,在內心的黑暗中看到光明的所在,這些學生經歷了脫胎換骨的改變。張薇老師也付出了難以想象的精力和心血。她從構建價值觀入手,在一個個的主題討論中,讓學生學會價值判斷、回歸真性情,用最樸素真誠的情感面對自己的內心和生活,寫出內心真正想說的話。學生自身的潛能和內心的靈性就在一次次的激烈碰撞中被喚醒激發,他們的寫作漸入佳境,越來越靠近真實的自我,越寫越走向真正的情感表達。學生們的內在生命日漸豐沛成熟,看到學生們猶如一隻只被包裹的蛹,正在成為美麗的蝴蝶,張薇感到無比欣慰。尤其是學生的結業作品話劇,張薇指導學生改編劇本,分別演出了根據經典電影改編的話劇《十個公民》《終極面試》,現場觀看的師生及企業家均反響強烈。在《書寫自我》榮譽課程結束的時候,這些學生已成為張薇靈魂的孩子。

具有敏銳思考力的張薇教授一直關注女性自身的發展和歷史命運,並不斷超越女性身份,從而進入更高層面的文化視角,她把一種智性的精神生活的選擇和堅持當作常態,始終進行思考、閱讀與寫作。出版著作,發表論文,寫作文學作品,成果斐然。在學報、刊物及報紙發表論文和評論60餘篇,迄今創作百萬多字作品。她主持完成的《20世紀人與自然的邊緣書寫》等研究課題,專著《尋找楊志軍——通向彼岸的多種可能》,在人與自然關係命題及知識分子精神史的探索上均有獨特成就,《尋找楊志軍——通向彼岸的多種可能》獲2011年山東高等學校優秀科研成果獎三等獎。

德高為師,行為世范。張薇教授從教以來,紮根教學科研一線,勤勉育人,用愛和智慧的力量踐行自己的教育理想,用執著和熱愛書寫了不平凡的教育人生,用責任與大愛為學生打開了不一樣的心靈之窗,用真誠和情懷影響著周圍的世界,並為之付出一生的努力。

曹炳友

三十二載風雨兼程 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記泰安第二中學教師曹炳友

曹炳友,山東省泰安第二中學數學教師,學校校務委員會執行主任。工作32年,送過10屆畢業班,做過17年班導。他集全國優秀教師、首屆齊魯名師、省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等榮譽於一身,發表論文、出版著作達30萬字,完成4項省級課題。在這些榮譽和成績的背後,彰顯的是他對教育工作赤誠的熱愛和無私的奉獻。

追求卓越鑄輝煌

1985年,曹炳友大學畢業來到泰安二中,開始了他的教學生涯。伴隨著對教學工作的了解,他為自己制定了嚴格的專業成長規劃和教學計劃:第一個10年,他要全面打造教學基本功,課堂教學達到優質課水平;第二個10年,他要努力培植教學的特色,課堂教學在優質課的基礎上形成鮮明的個性;第三個10年,他要創新自己的教學思想,課堂教學達到藝術化水平。為將規劃付諸實施,他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努力——

第一個10年,他刻苦訓練教學基本功。學習教學大綱、研讀教材、了解學生、撰寫教案、課前試講、練習普通話、練習板書、練習畫圖、撰寫教學總計與反思、解題訓練等等,白天上課、批改作業,晚上在辦公室的水泥地面上練粉筆字、畫圖,與其他老師討論解題方法。為了檢驗自己的教學水平,他經常承擔教研組公開課、校級公開課、市級公開課,伴隨著1993年(工作第8年)省優質課一等獎的到來,他的第一個10年專業規劃圓滿地達到了目標。

第二個10年,他提煉和培植教學特色。在教學基本功比較過硬的基礎上,如何使自己的課堂教學有特點呢?1997年春節過後,他自費來到天津市寶坻縣,求教於著名特級教師楊之老師,在天津,楊老師仔細向他介紹了「MM教育方式」的教學思想和課堂教學設計原則。回校后,他結合自己對數學獨到的理解和教學感受,在反覆實驗探索的基礎上,總結提煉出「觀察——猜想——證明」教學模式。1999年,他的論文「數學猜想的基本途徑」獲省一等獎、全國二等獎,因此出席了在北京舉行的教育學會中學數學專業委員會第九屆年會。2004年,他憑藉自己的課堂教學水平和科研成果,順利通過了首屆齊魯名師的評選,成為首屆齊魯名師,這標誌著他的第二個10年專業規劃——形成教學特色(觀察——猜想——證明)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第三個10年,他要使教學形成藝術。藝術的生命在於創新,就教學而言,之前的教學基本功和教學特色兩個階段,都沒有擺脫知識教育的圈子,如何發揮數學教育更多的功能呢?經過查閱資料,加上個人的理解,他提出了「三味數學」的教育理念,「三味數學」指的是,「數學的生活味」「數學的技術味」「數學的人文味」。 「數學的生活味」指的是許多數學知識來源於客觀世界,來源於人們的生活,數學研究的成果又運用到生活中,又為生活服務,因此數學教學不能忽視其生活色彩;「數學的技術味」指的是數學是一門技術,即思維技術,通過數學學習,人們的思維變得嚴謹、邏輯、條理、深刻,這是數學教育的一項重要的功能;「數學的人文味」指的是數學本身能夠提高學習者的數學理解與認識,促進學習者的思維與發展以及學習者之間的相互合作,提高學習者的真、善、美修養,促進學習者的自我實現和成就感,它體現了數學對人的生命關懷。「三味數學」的誕生,深受專家的肯定、同行的讚賞和學生的歡迎,標誌著他的教學已經進入了藝術性的階段。

德高藝馨情更真

在曹炳友看來,作為一名教師,只有教學工作是不夠的,班導工作意義更加重大。17年的班級管理工作,他始終把「教學生做個好人」作為追求目標。利用3年的時間,為學生設計完成108節班會課,對學生的思想道德、理想信念、責任擔當,進行全面的教育和培養,認真踐行「先做人,后成才」的教育理念。為了使這項工作的效果落到實處,他集思廣益開展了豐富多彩的課外實踐活動,諸如:勵志修學、登山遠足、風景區撿拾垃圾、去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節假日為退休教師打掃衛生、清明掃墓等;組織學生觀看《火燒圓明園》《南京·南京》等愛國主義教育影片,帶領學生去紅旗渠參觀,感受60年代林縣人民艱苦奮鬥的精神;寒假安排學生觀看38集電視劇《搭錯車》,感受主人公可歌可泣的人性美;節假日期間,安排學生在家幫助家長洗衣、做飯,感受家長的辛苦,接受生活教育。

從2006年起,他主動申請擔任後進班的班導工作,多數學生問題多、習慣差、成績差。為了達到好的教育效果,除主題班會外,他設計了許多個性化的教育活動,如輪流談話、家訪、給學生寫信、為學生填寫優點單等。他曾經在一個冬天用兩個月的時間走訪了28個學生家庭,讓濃濃的師愛和富有個性化的教育思想溫暖著每一個後進生,他就是這樣用實際行動履行著一個人民教師的光榮職責。在實踐的基礎上,他出版了《高中生髮展心理需求》專著,並完成了「學生厭學情緒調查」和「後進生教育轉化的『課程+案例』策略研究與實踐」兩項省級課題,這些經歷和成果為後進生的教育和管理提供了寶貴的理論和實踐經驗,他所帶的每個班級都取得了顯著的教育效果。

2015——2016學年度,他爭取到了去薄弱學校支教的機會,帶著體驗生活、磨練意志的初衷,來到了寧陽四中,學校領導安排他教兩個班的數學課(一文一理),併兼任一個班的班導,他愉快地接受了。作為特級教師,他要把每節課上成精品課、示範課,他積极參加日常的教研活動,悉心指導青年教師備課、上課、說課、評課及考試后的教學反思等工作。不僅如此,他積極執教縣級公開課,多次為該校全體教師、全體班導、全體高三學生做專題講座,每次講座都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受。作為班導,他精心策劃每周一次的班會,設計系列班會,每周一個主題,把對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責任感教育、優秀品格教育落到實處。早晨天不亮帶著學生跑操,晚上和周末陪伴學生自習,課間和學生談心、為學生解答疑難問題,藝術節期間與學生一起同台表演話劇。如此繁重的教育、教學和管理工作,對於每周回一趟家,來回奔波150公里又不會開車的他來說,需要克服多大的困難。支教任務結束時,他和四中的師生惜惜道別,依依不捨,學生哭了,他也落下了熱淚。

2013年,他被選為首批泰安市名師工作室領銜人,為使團隊發揮巨大的作用,他根據自己成長過程中不同階段的專業素養需求,手把手指導青年教師的教學基本功,帶領團隊成員進行理論學習、課例打磨、課題研究、給大學生送教等等。在他不辭勞苦、率先垂範的引領下,團隊成員的業務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有的已參與了省級課題的研究,有的已獲得省、市優質課一等獎,4年時間,碩果累累。同年,他被聘為山東省教師遠程研修課程專家,在這個新的團隊中,他虛心向有經驗的老師學習,學習他們如何批改學員作業,如何點評學員的文章,如何解答學員提出的疑難問題,如何撰寫引領性的文章,於是很快成了這個團隊的骨幹。也同樣在這一年,他被聘為泰山學院客座教授,指導該校數學與統計學院在校生如何提升教育素養,每年還要具體指導若干名學生參加山東省師範院校學生從業技能大賽,為數學統計學院創下了該賽事以來在全校各個學院中的最好成績。對於這些公益活動,他總是樂此不疲。

55歲的他,至今無怨無悔地堅守在教學一線,備課、上課、批改作業、班級管理、課題研究、教師培訓、志願者服務、泰山名師公益大講堂,處處是他忙碌的身影。「老驥伏櫪,志在千里」,在談及他未來的打算時,他十分謹慎地說:「未來還是要專註於兩件事情,一是立足於對學生『人』的教育,通過系列班會和課外實踐活動,讓學生成為『有理想信念,有紮實作風,有責任擔當,有家國情懷』的一代新人;二是學科教學,通過『三味數學』的研究和實踐,讓學生喜歡數學,讓學生在和數學的交往過程中,發揮數學在技術和文化兩個層面上對人的影響作用,培養學生辯證、嚴謹、靈活的思維習慣和自信、堅強、持久的個性品質」。我們不難看出,這兩件事始終沒有脫離、始終緊緊圍繞著人民教師的兩大職責——教書、育人這個中心任務,這就是曹炳友——一位優秀人民教師的職業操守和價值追求。

三十二載風雨兼程,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夢、教育夢,逐夢的他一直在路上!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