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孩子的安全感不是你這樣給的

原標題:孩子的安全感不是你這樣給的

一個媽媽正在為她孩子的入園問題憂慮。這本來是位非常盡責的媽媽。孩子3歲以前,她從沒有離開過孩子。她發愁地問我:我一直陪在他身邊,按理他安全感應該建立的很好啊?本來想著他入園應該不會有什麼問題。可是為什麼他今年以來,越發不能離開我了,到了寸步不離的那種。脾氣也明顯變得特別壞。你自己要粘著我的啊,可又總動不動跟我哭鬧。入秋他就要上幼稚園了,我很擔心他沒辦法適應!關於安全感,這顯然有一個誤會。孩子的安全感不是這位媽媽這麼給的。我們一直強調,0-2歲,是孩子安全感建構的核心期。而整個0-7歲,都是安全感建構的關鍵期。這兩個不同的時間段,裡頭其實存在一個遞進的、發展的關係。最早的時候,孩子完全仰賴媽媽才能夠存活。媽媽的陪伴和回應,會幫孩子建立起對這個世界的基本的信任。然而,安全感的建構並非到此為止了。它還要繼續向前,去藉由生活中一些事件和小細節去推動、去加固。比如,1歲半前後的孩子,自我意識開始萌芽、覺醒,他們需要脫離跟媽媽的共生關係。他們可能遇到的一個挑戰就是斷奶。一方面,孩子希望離開媽媽的乳房,一方面又擔心自己離開乳房後會不會死掉。畢竟那是從一出生就賴以生存的生命源泉呀。然而真正斷奶以後,孩子會發現,原來我並沒有因此死掉,媽媽也依然會愛我。於是「斷奶」這個事,最終變成了由「失控」重新恢復到「可控」的可貴體驗。這樣的體驗讓孩子的安全感變得更加牢靠。而且,這個安全感已經不再是單純仰賴媽媽而給的,而是孩子調動了自己的內部資源,去克服焦慮,然後內化到自己核心人格中去的。再比如,上面這位媽媽擔憂的孩子入園問題。剛入園的小孩內心會有許多憂慮,比如:媽媽是不是不要我了?爸爸媽媽說會來接我是不是真的?這裡的老師和小朋友是可以信任嗎?當父母堅持每天送孩子入園,到點準時接孩子回家,回到家后如常去好好陪伴孩子,孩子就會發現,爸爸媽媽沒有拋棄我,他們仍然很愛我。他們還會發現,哪怕離開了爸爸媽媽,跟一群陌生人在一起,這個世界依然是安全的。至此,孩子的心理空間開始拓展,他對外部世界的信任度也越來越高。孩子的安全感,就是在這樣的過程中不斷升級、加固的。然而一些父母似乎搞錯了。他們的確把孩子照顧的很好,特別周到,可是這些孩子適應新環境的能力,仍然會存在很多問題。原因就在於,這些父母只實現了安全感的第一要素,卻忽略了第二要素。我提過安全感的兩大要素:一個是「穩定」,包括穩定的撫養人,穩定的成長環境等;一個是「可控」,即孩子要能在應對外部危機的時候,感受到他自己掌控局面的力量。從這個角度說,若父母一直跟孩子黏在一起且照顧周到,但從未曾給過孩子獨立的機會,那孩子與父母的共生狀態就無法打破。他們不曾獨自遇到過「失控」,自然也就沒有機會去「掌控」,當然就更不曉得何為可控。這樣的安全感,必定是有缺陷的。我們再回到上面這位媽媽的問題。孩子粘媽媽到了「寸步不離」的程度,原因很可能就在於,此前媽媽和孩子是24小時都不曾分開過的。就像一個人習慣了用拐杖走路,一直用了那麼長時間。現在你突然要拿走他的拐杖,他的第一反應不是感激你,而是害怕,甚至憤怒。可貴的在於,媽媽提到自己的孩子脾氣越來越大了。這是好事。說明孩子起碼內在有一股力量在生長。他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見。有想要獨立的慾望。就像許多其他進入逆反期的小孩在做的一樣。雖然他不知道離開媽媽會面對怎麼樣的情境,未知總是可怕的。但是他發自內心又覺得,和媽媽的關係太近了,近的讓他難受,需要用力去推開。所以,這個媽媽最需要做的,不是憂慮孩子能否適應。這個憂慮很容易會把媽媽和孩子繼續綁在一起,更加無法分離。媽媽需要做的,是邀請爸爸,或者家庭成員多介入,去和孩子做一個逐步的剝離。孩子也許剛開始看起來很難過。但是我們很快就能發現,離開媽媽以後,孩子依然會很開心。甚至會比在媽媽面前更輕鬆和快樂。因為,和媽媽保持一定的距離,獲得更多自我空間,以及接觸外部世界和外部環境,是孩子健康成長、走向獨立的一種必然需要。如同氧氣之於呼吸一樣重要。這也才是孩子要的安全感。安全感就是在不斷的、小小的分離事件中得到強化的。這些事件包括,斷奶,媽媽短暫的離開,跟媽媽以外其他人的遊戲時間,自己獨處的空間,還有入園等。父母恰當應對,學會逐步放手,甚至必要時候輕輕推開孩子,是對孩子至關重要的成長支持。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