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亞洲書店論壇文化地標專訪記丨重慶精典書店的經典

201778日至79日,亞洲書店論壇——十座城·十座文化地標將在成都舉行。屆時,亞洲各代表城市的各大書店都將作為文化地標空降成都。更有阿來、袁岳、青山周平、米瑞蓉等文化藝術設計界名人、各大出版社大咖、書店創始人與眾多閱讀愛好者一起,共赴這一場文化盛宴。

成都商報將為您帶來十座城·十座文化地標獲獎的十家書店的系列專訪報道。下面為您帶來的是,重慶文化地標代表——重慶精典書店董事長楊一的專訪報道。

與成都相距幾百公裡外的重慶,袍哥文化、碼頭文化的浸泡讓山城從來都是火辣辣的,像極了牛油火鍋的麻辣鮮香。如果到了重慶,品味火鍋、觀賞山城夜景自然必不可少,但南岸的精典書店也是個不可錯過的去處。

這個書店緊鄰嘉陵江,一座木質書店依江而立,透過落地玻璃,白天可以看大江東去,夜晚可以觀萬家燈火,雨天可以賞海棠煙雨……

這座書店的離開曾讓山城人落淚

作為重慶沉澱了近20年的本土書店品牌,精典書店早已經成為重慶的文化地標。精典書店的創始人楊一是一名理科生,畢業於四川大學數學系。畢業后楊一成為一名高校教師,但內心的不安定讓他棄筆從商,成為最早下海經商的知識分子之一。「人的一生,應該做一點與自己利益無關,卻於社會有益的事情。開一家好書店就是我回饋社會的方式。」這是楊一一直以來的信念。「只為讓重慶人讀到好書」是他創辦精典書店的初衷。

1998年,當時的重慶除了國營的新華書店外,全城再難尋到一處更好的書店。作為一個愛書、愛讀書的人,楊一在朋友的建議下獨立創辦了精典書店。10多年過去,書店從最開始的火爆到後來的舉步維艱。也因為房租原因,精典書店在解放碑堅持了18年後,落戶到了今天的南濱路。

告別解放碑的那一天,山城老書友們聞訊而至,店內人頭攢動,有人專門給書店送來「情書」,有人當場落下淚水。

離開是為了更好的開始

注重人文科學結合,只為讓世界變得溫暖理性。嶄新的精典書店開到了重慶南岸南濱路,「新精典」1600平方米,是曾經的3倍,現代化設計感是顧客對這個老牌書店的第一印象。

書架及頂,書台成排,整齊擺放的近20萬冊圖書,涵蓋科學、人文、經濟等類別;獨特的吊腳樓設計與莫比烏斯環、克萊因瓶、超級立方體等藝術造型,讓書店顯得別緻、高雅;落地窗外,浩蕩的長江、壯美的渝中半島盡收眼底……

遷至新家后,楊一也提出了「科學人文書店」的概念。「過去18年,精典書店講的是人文關懷,現在這個書店講的是科學與人文。」在他看來,沒有科學的人文是愚昧的,沒有人文的科學是冰冷的,只有科學和人文結合,這個世界才能變得溫暖和理性。」這是楊一的感悟,也是他打造新精典書店的理念。

楊一對科學的熱愛是有原因的。「當年,作家徐遲的《哥德巴赫猜想》算是標誌性的科學啟蒙書籍,它點燃了我們這一代人對科學的夢想,於是我在這個感召下選擇理科,學習數學。精典不能造就科學家,但同樣可以用科學的方式點燃無數青少年的科學夢想。」

楊一把科學類書籍放在書店中面積最大、最重要的位置,莫比烏斯環、克萊因瓶、超級立方體這些表達時間、空間、緯度的雕塑也擺在書店最顯眼位置。舉辦科學大講堂,在兒童區張貼科學啟蒙知識,無處不在灌輸科學知識,體現著科學的重要性。

「精典書店是全國第一家把科學放在重要地位上的書店。」楊一說。而這,也是讓精典書店成為重慶經典的精神內核。

以下為採訪實錄:

(圖左為楊一)

成都商報:您如何理解書店是城市文化地標這樣的概念?

楊一:

地標是一個地理上的或者是空間上的概念。如果說從空間上的概念來理解,那麼城市的公共空間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物質空間,另一類是文化空間(或者,一類是慾望空間,另一類是非慾望空間)。

文化空間主要包括博物館、美術館、音樂廳和書店這一類的空間。那麼在這一個空間中呢,博物館、美術館、音樂廳它們都只是承載了某一個方面的空間。而書店的差別就在於它是綜合的,它包含了所有的文化的、歷史的、藝術的、科學的東西。所以,一個城市裡面好的書店,是它能夠真正傳達這一城市,或者這個城市文化人所需求的那些文化、藝術、科學,並且使得他們思想內的文化能夠在那個空間中表達出來,而且深得大家的喜愛,那麼這樣的一個書店空間它就可以稱得上是城市的文化地標。

文化地標還有一個意思就是它必須能夠代表這個城市,是一個文化的高地,能夠讓這一個城市的人對它表示致敬、認可。它只有傳承表達這個城市內優秀文化,人們才能在這裡找到他自己的精神寄託。就像教堂之於教徒的作用一樣,一個好的書店它必須是讀書人、文化人的精神寄託、精神家園,那樣的空間才能被稱為「文化地標」。

成都商報:一座書店需要成為城市的文化地標,需要具備哪些元素?

楊一:

一個好的書店能成為一個城市的文化地標,我覺得有幾個要素:第一,它的空間一定要好。空間好,不是簡單意義上的裝修得漂亮,而是要有文化元素和韻味,讓人一走進去就能感受到是一個文化的空間,而不是一個華麗的夜總會或者是商場;第二,既然是書店,那麼書一定要好,它得有好書,能夠滿足那個城市文化人、讀書人的需求;第三,在文化上能夠引領城市的走向,不管是文學、藝術、社會、科學或是其他的任何一個方面。大多數書店在這個方面都是通過文化的展覽、講座的形式來完成的。因為通過國內外的學者到這個書店來進行各種講座、交流,能夠把這個城市的文化人、讀書人匯聚到這個空間里,然後共同來交流,這樣的話,它才能真正成為文化人、讀書人聚集的空間,只有當文化人聚集以後,它才能成為一個文化標誌性空間。

總的來說,就是三點:一,要有一定規模文化氛圍的空間;二,書要好,能滿足這個城市文化人讀書人的需求;三,能夠通過講座、展覽的活動來引領那個城市的走向。

成都商報:你如何看待書店和城市文化的關係?

楊一:

一個城市的文化是由那個城市一個個文化人的作品、思想、表達的方式構成的。如果書店屬於這個城市的文化地標,那麼它在這空間里就應該有這個城市文化的痕迹。比如說我們精典書店,它就有重慶籍作家的作品專櫃、重慶文史資料專櫃、重慶的相幫文化的書籍,還有重慶的作者、藝術家作品的發布會和交流會的專場。那麼這一些都是一些非常本土化的東西,它們在書店這個空間中表達,所以它本身就是這個城市文化的表達部分。

書店應該是城市文化的匯聚點,是一個城市文化的推動者、創造者、傳播者,把國內外的優秀文化帶到這個城市來,並把它傳播開,通過書籍、通過講座、通過其他形式去傳播給那個城市的文化人和大眾。

所以,簡單來說,書店和城市文化的關係,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它是通過作品記錄這個城市文化的空間;第二,它是當下文化的交流和匯聚之地;第三,它是文化的推動和傳播者,它把國內外各個名人,無論是科學的、文化的、藝術的,在這裡推動和傳播,把各種媒體彙集在書店裡,再通過各個媒體傳播到城市裡。

成都商報:你認為,未來書店應該具備哪些元素?

楊一:

第一,一家好的書店,尤其是一個城市地標型的書店,首先是一個好的或者是一個有文化的空間,這一個空間使人們一進入到裡面就能有一個安靜、寧靜的氛圍,使他們心靈能夠靜下來;同時在這個空間里和其他文化人或朋友進行交流,會感覺到舒適。

第二,應該是一個很好的內容提供者;

第三,一家書店要成為這個城市的文化地標,它應該和那個城市的歷史與文化相連接,也就是說他應該關注城市的歷史和文化,使得這個城市的讀書人,能夠通過這個書店與這個城市的文化相連接;

第四,它應該成為這個城市讀書人當下生活的寄託,也就是說它能夠關注這個城市讀書人的精神需要,那麼大家才會對這個書店有空間上的依賴。

成都商報:作為重慶本土書店,在打造時如何保持重慶特色?

楊一:

我們在打造重慶本土特色上面,一個是書店空間裝飾上就有重慶本土文化和元素,比如說重慶民居中的吊腳樓風格被我們引入到書店裝修中。另外,它能夠保持重慶的歷史和文化,所以我們有重慶籍作家的作品專櫃、重慶文史資料專櫃、重慶的相幫文化的書籍,還有重慶的作者、藝術家作品的發布會、交流會的專場,以及安排他們與國內外的專家進行對話,這些都是重慶特色。

成都商報:你曾在成都讀書,那成都書店的文化對你是否有影響?

楊一:

我在成都讀了四年大學,從1979年到1983年,在成都讀書的四年,對我的一生產生了許多潛移默化的影響,尤其是在文化和生活方式方面。其實大家都知道,重慶和成都的文化差異還是比較大,因為重慶是一座碼頭城市,一個工業化的城市,歷史、文化不如成都,所以在川大讀書的四年,文化的積澱對我對城市文化的理解影響很大,在我創立書店以及對書店空間的營造上,再到城市文化的推廣都起了很大的作用。

成都商報:您認為精典在今天受到大家歡迎的原因是什麼?

楊一:

精典書店成立快二十年了,這二十年都是重慶的文化地標,我想它之所以受歡迎應該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個是它的書好,相較於國內其他書店,我們在圖書的選擇上是非常獨特的,包括古籍和翻譯類圖書的版本選擇的標準都非常高的;二是活動的內容能夠受到讀者的喜歡。

成都商報:對於一座書店,你認為最大的特色應該是什麼?

楊一:

一家書店最大的特色要看具體情況,有的可能就是它的室內設計,有的是它的地理位置,比如西湖邊那本身就是一個特色。有的可能是它的某一類圖書特別好,比如有全世界各地的藝術類圖書,那這就構成了一個風格。那也有可能是它的講座特別好,或者是服務特別好,我覺得這個應該是多元化的才有意思,如果是統一一個標準,那就不好玩了。

成都商報:言幾又認為複合型書店是未來發展方向?那您認同嗎?另外,精典目前圖書銷售大概佔總銷售額多少?您認為多大比例是最好的?

楊一:

我同意言幾又的觀點,未來書店能夠在商業形態上存在下去的話,那一定是要有合適的空間。另外我們書店呢,現在還是以書為主,書的整個銷售額佔了總銷售的三分二。多大比例這個問題比較難回答,主要還是看書店自身的定位,如果你主要是商品銷售,加了一點書進來,百分之十、百分二十的書,那就可以了;如果你原本就是一家書店,想保持書店特色,那麼,在我看來,書的比例就應該相對比較高吧,應該要佔到三分之一到百分之四十左右吧。

成都商報客戶端記者 邱峻峰 實習記者 高慧萍

編輯 楊渝彤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