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什麼才是真正的善意?

前一段時間我看到一篇文章,說起上世紀60年代的「大逃港」事件,也就是廣東的人跑到香港去討生活。

按照當時的香港法律,這當然就是非法移民,所以香港當局就要抓捕、遣返他們。但是,這個時候香港市民就表現出了極大的善意。先後有十幾萬香港市民,帶著食品和飲水趕去保護這些逃港者。很多逃港者,在市民的掩護下逃入市區。

據說有一次,沒有來得及逃出的人被警察抓到汽車上,用了幾百輛汽車啊,準備第二天遣送回內地。第二天,數百輛汽車排成長龍,緩緩向內地方向開去。正在這個時候,一個令人目瞪口呆的場景出現了:幾百名香港市民突然跳到馬路當中,躺在地上,擋住了汽車。有人大吼一聲:「快跳車啊!」這一次,有上千名逃港者,在周圍香港市民的掩護下逃離了現場。

這些情景,真是讓人感動。香港這個自由港,當年的確是在張開雙臂熱情迎接外來者,這種開放性讓人讚嘆不已。

再看看現在,我們在新聞中看到的香港人,對內地人好像不是那麼開放和友好,更談不上熱情。甚至對去香港購物的內地人都不熱情,多買幾袋奶粉都成了違法之事。兩相對比,你難免會覺得,現在香港人的開放精神真是退步了。

那麼當年大逃港的真相是這樣的嗎?

有一次,我問一位老香港人,說這事是真的嗎?他猶豫了一下,說:「真的。但是沒有他們說的那麼崇高。」

怎麼回事呢?

首先我們得說說「香港人」這個概念。那個時候,香港是個移民城市,絕大部分香港人都是剛剛從內地移民過去的。所以,他們並不認為自己是「香港人」,他們認為自己是廣東人、福建人、上海人、浙江人等等。

這其實很好理解。現在,北上廣深這樣的大城市中,很多外地人已經居住多年,並且在這裡安家立業,打算一直住下去。但如果你問他們是哪裡人,他們多半會答以自己的家鄉,什麼河北、湖南,而不會說自己是北京人、上海人。

所以,當時伸出熱情援手、甚至勇敢保護逃港者的,雖然在法律上是香港市民,有香港合法居住身份,但他們其實也是移民。甚至,他們就是被救逃港者的親戚、朋友、同村、同鄉,只不過他們早去一步而已。人嘛,到了陌生地方,大家都是要先「找老鄉」的。

也就是說,這些「香港人」對逃港者的熱情幫助,雖然令人讚歎,但不必過度煽情解讀。今天,外地人到北京上海,先找老鄉聚聚,沒人會說那是北京人熱情接納外地人。那就是「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的普通人情世故。

香港這個城市所具有的開放性和包容性,大部分也是這麼無意之中產生和保持的,跟道德沒啥關係。

另一個問題:為什麼現在的香港人顯得相對冷漠了呢?

這不是什麼道德退步。現在的香港人基本上都出生在香港,他們的本土認同,不再是遠在內地的祖籍,他們覺得自己就是香港人。這個認同一發生,在特定的情況下,難免就有排外情緒。

今天聊到這個話題,其實是想說明,社會事務和個人事務不同。

在個人事務上,動機很重要,好的動機代表著善意。而在社會事務上,僅有善意是遠遠不夠的。社會規律很複雜,善意和好的結果之間,並無必然聯繫。

我們來舉兩個例子。第一個例子,在社會事務上,人們做的很多好事,往往並不見得出於善意。

還是拿香港來說事。我們都知道,香港的發達和繁榮,高度依賴於自由貿易。但是英國人在香港推行自由貿易——對所有人開放、零關稅,卻有著很實際的考慮,動機並非那麼高尚。或者說,這並不是英國人提前設想好的,對香港有利的一套發展策略。

你想,如果當時香港不是對所有人開放,而是只對英國人開放,會出問題。在那個列強紛爭的十九世紀,說不定什麼時候,某個強國就會因為不能進入香港做生意賺錢而發動戰爭,武力奪取香港,英國不划算。

零關稅,則是因為東南亞海域有大批海盜,香港島登陸地點眾多,不可能一一設防。如果政府試圖收取關稅,結果只是給海盜提供了無窮無盡的生意。既然如此,何必自找沒趣。不收稅,也就沒必要走私了,大家都做合法的進出口貿易好了。

事實上,作為殖民者,英國人對香港和香港人的態度,基本上可稱為冷淡,或許還有一些輕視。

當年廉政公署在香港打擊腐敗官員時,一個英籍警界高官被查實犯有嚴重的貪污罪。雖然他已經卸任回國,但香港警方還是高調地將該人抓回,投入監獄,服刑四年。

其實,這個行動演戲味道很濃。那個英國人雖然被抓,但連貪污的贓款都未被追回,刑滿釋放之後就愉快地去西班牙享受退休富家翁的生活去了。在英國人眼中,誰是自己人,誰是外人,還是很清楚的。配合形勢演演戲可以,真要為了外人犧牲自己人,還是算了吧。

正是由於這種對香港人的冷漠和輕視,英國人並沒有把很多自己眼裡的好政策在香港實施。二戰以後,英國在本土大力推行福利制度,這個制度在當時的英國人看來,是有利於國家和民眾的好政策。但這個好政策,他們並沒有在香港推行。根本不可能指望英國人像在本土那樣,掏錢出來在香港搞社會福利。

有意思的是,英國人沒在香港搞福利制度,實在是香港的大運氣。否則,香港勢必也像戰後的英國那樣患上「英國病」——經濟和社會發展陷入全面的停滯。香港也就不可能有後來的繁榮和富裕了。英國人的冷漠和輕視,無意中讓香港成為戰後世界,少數堅持自由市場經濟制度的地方,並因此快速發展,人均收入甚至曾經超過英國本土。

我們再來看一個相反的例子。在社會事務上,人們出於善意做的事情,得出的結果未必就是好事。

最近,著名媒體人王志安在追蹤一個事件。前一陣,新聞媒體爆出一個消息,說一些十幾歲的來自四川大涼山的孤兒,被一個格鬥俱樂部收養,每天進行格鬥培訓。

這一下子輿論就炸了,很多善良的人都覺得,這不是「非法收養」嗎?這不是「利用孤兒謀利」嗎?這不是「剝奪未成年人受教育權利」嗎?

於是輿論群起而攻之。結果大涼山當地政府壓力就很大,要把孩子領回去,據說要安排他們重返學校。你看初衷很好,很善良吧?

但是只要深想幾層,就知道這事沒有這麼簡單。

在那麼貧困的大涼山地區,回到那裡,這些孤兒真的能接受良好的教育嗎?他們的生活來源怎麼辦?格鬥賽事,其實是一種非常正規的賽事。孩子在這個行業里成長,真的就比進什麼國家辦的少年體校更殘忍嗎?為什麼那些孩子自己反而不願意回去?最後,回到大涼山,真的是這些孩子最好的出路嗎?

你看,一個善意的初衷,在社會事務中一旦如你所願變成現實,結果未必那麼良好。

社會事務和個人事務,最大的區別,就是因果關係極其複雜。所以,用動機分析,用善良與否來判斷社會事務的結果,往往事與願違。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