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敦刻爾克」前為什麼要加這三個字? 盤點二戰題材經典影片

77年前,約40萬英法聯軍在敦刻爾克上演了軍事大撤退,33萬多將士在德軍的封堵下成功脫險。近期,英國著名導演諾蘭新作《敦刻爾克》在全球範圍上映,讓世界人民再次聚焦這段歷史。影片雖有爭議,但還是讚譽更多。至少可以肯定的是,今後討論二戰題材電影時,這是一部無法繞開的作品。

《敦刻爾克》劇照。

在公道君(ID:bjrbolb)印象里,眾多「二戰經典電影」的長串名單中,幾乎清一色都是西方作品——

去年上映的《血戰鋼鋸嶺》,展示戰爭中信仰的力量。

拷問生命之價值的《拯救大兵瑞恩》,里程碑式的戰爭電影。

史詩級傳記片《巴頓將軍》,人們記住了叼著雪茄、拿著象牙柄的手槍,指揮坦克衝鋒的「浪漫」將軍。

描繪「諾曼底登陸」的經典之作——《最長的一天》。

關注二戰中猶太人命運的《美麗人生》、《辛德勒名單》。

展現慘烈的「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的《兵臨城下》。

述說希特勒最後人生的《帝國的毀滅》。

展示日軍「偷襲珍珠港」的史實片——《虎!虎!虎!》

《敦刻爾克》劇照。

透過這些作品,公道君(ID:bjrbolb)發現兩個特點:

一、它們幾乎都是根據二戰中真實事件改編而來。

二、無論是戰勝國美國、英國、蘇聯等,還是戰敗國德國等,都在從自己角度闡釋、思考這段歷史。

而我們呢?

作為二戰的東方主戰場,人經過了14年的艱苦戰鬥,才贏得了抗戰勝利。這其中,我們經歷了無數曲折坎坷,國家與民族命運數次懸於一線,湧現出一大批可歌可泣的戰鬥故事。但在文藝創作領域,尤其是電影方面,我們的呈現還很不夠。

例如,歐洲有「敦刻爾克大撤退」,我們同樣有壯烈的「宜昌大撤退」,也有更凄慘的遠征軍「敗走野人山」。

「宜昌大撤退」

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后,為了保存工業實力,沿海的工礦企業紛紛內遷,並源源不斷來到湖北宜昌。

而後平津陷落、淞滬敗退。上海、南京、武漢紛紛淪陷,自古被譽為「川鄂咽喉」的宜昌,儼然已經成為了全命運的「咽喉」。

無數貨物和難民涌往此地,這其中,有13萬噸戰略器材是整個中華民族工業的精華,不及時入川,不僅大後方軍事工業重建大費周折,如被日本人掠去,後果不堪設想。

當時的宜昌,可供運輸的船隻,只有盧作孚的民生公司的20幾條輪船和幾艘其他公司的輪船,按照正常運力,想要全部運走這些人流和物資,差不多需要是一年的時間,但留給他們的時間只有40天。

滔滔長江上,24艘輪船、850隻木船不停地在峽江來回穿梭,碼頭搬運口號高昂激烈、峽江拉縴號子低沉回蕩。

除了與緊迫的時間以及危險的江水搏鬥,轉運船舶還要承受敵機的轟炸——16艘船舶被炸沉、炸毀,117名船員犧牲,76人傷殘。

最終,在這場驚心動魄的大撤退運輸中,民生公司不僅向四川運送100萬噸貨物,還載過去150萬人。

親歷了此次大撤退的教育家晏陽初評價說:「敦刻爾克大撤退」是依靠國家的力量,由軍事部門指揮完成。宜昌大撤退則完全依靠的是盧作孚和他的民生公司船隊。在中外戰爭史上,這樣的撤退只此一例。

遠征軍「敗走野人山」

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為保衛當時僅存的一條國際大通道滇緬公路,1942年3月,不惜派出最精銳的部隊組成遠征軍協同英、美等盟國到緬甸對日作戰。

由於盟軍倉促應戰等原因,1942年8月,第一次緬甸對日作戰失敗。1942年至1944年,在緬甸、雲南投入的部隊約40萬人次,但由於史料缺失,遠征軍在緬甸犧牲的精確人數至今無法確定。

有資料顯示,在兩次入緬作戰中,遠征軍犧牲人數達10萬人。第一次入緬戰役中犧牲的6萬人中,有5萬人是在撤退途中非戰鬥死亡的,特別是在自然條件極端惡劣的野人山中死亡最多。

諾蘭的導演功力值得我們學習,比如,以小情境展現人類的求生本能、性格缺陷,輕輕揭開歷史隱藏的面紗之一角。

但更值得我們思考的是,怎樣花大力氣從真實的戰爭歷史中挖掘素材,從自己國家的角度去觀察、思考二戰這個與全世界有關的歷史。

長期以來,對於二戰的解讀都秉持「西方中心論」,等東方國家的貢獻很多時候被忽視了。談到我們自身的歷史時,為了增加形象性,常常要加上一個「版」作為前綴,比如「版敦刻爾克」「版辛德勒」「版拯救大兵瑞恩」,等等。而這樣的後果就是,觀眾被後面的標籤吸引,而不自覺地忽視了前面的「」,陷入到了西方的觀察體系當中。

「宜昌大撤退」就是「宜昌大撤退」,是抗戰史,乃至二戰史上絕無僅有的大事件。我們不應藉助「敦刻爾克」的標籤才去回憶這段歷史,而應當將「」二字深藏心底。

❆資料來源人民日報等,圖片來源自網路。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